货翡翠与其他处理手段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下卷》第354页(1701字)

在当今市场上,经人工美化处理的翡翠常见的还有以下一些品种。

“染色翡翠”或称C货翡翠(染色一词英文为colouring,故日C货)。这是一种远比B货出现更早的翡翠处理方法,早在前清时期就已出现。不过,早期使用的染色剂是铬盐,在查氏滤色镜下可以看到原本绿色的翡翠,呈现出红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改为采用绿色有机染料来染色。这种有机染料在查氏镜下不会泛红,因此查氏镜已不能有效地识别C货,只能依靠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的仔细观察。如果发现翡翠的绿色不是来自矿物晶体的本身,而是来自沿晶粒间隙、解理和绺裂分布的染色剂,便可予以确认。C货翡翠由于大多是使用原本无色或仅有极少翠色的低档翡翠来制作,而且染色剂又不稳定,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尤其经不起长期的阳光曝晒),会逐渐褪色,因此C货翡翠的真正价格都很低,也没有任何收藏投资的价值。

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染色翡翠,除染上绿色冒充高档翡翠外,也有染上紫色冒充紫春,和染上红色冒充红翡的,甚至也有局部染绿,另一部分染红冒充“福绿寿”的。不管染上什么颜色,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颜色呈网纹状存在于绺裂和晶粒间隙间。另外,市场上还可以看到所谓的B+C翡翠。这是指该翡翠先经过酸浸漂洗,然后在充填有机物时又同时加入了染色剂。这种B+C翡翠将同时具有B货翡翠和C货翡翠的双重特征。

“镀膜翡翠”,俗称穿衣服的翡翠。这也是一种利用低档的无色或仅有极少翠色的翡翠原料,在磨制成型后,再在其表面涂覆一层绿色胶膜而获得的制品。此类翡翠的颜色分布与C货不同,它看不到颜色渗入晶粒间隙和绺裂的现象,而是浮于表面。有时易被人误认为是整体的地子绿,尤其是当该翡翠制品中还确实存在有少许真翠点时,更易被人误认为是A货。不过,在用放大镜检查此类翡翠时可以发现,有的薄膜局部脱落而露出外强中干的本质;有的因膜层较厚,而硬度又较低,会因受到硬物的擦碰留下擦痕。如果没有这些迹象,就得利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检查。在紫外灯下,它的有机薄膜会显示出蓝白色的荧光;在红外光谱图上,它也会像某些B货那样在波数2800~3200厘米-1处,出现环氧树脂类有机物的吸收谷。此外,还可以用热针进行试验,其表面的有机膜常会被烫出焦点,不过,这是一种有损试验法,非万不得已最好不用。

“炯色翡翠”,即热处理翡翠。这种处理主要是为获得色泽较好的红翡。一些原本带有黄褐色调(由褐铁矿的污染引起)的低档翡翠,经过加热处理以后,原本的低价的亚铁离子会氧化成为高价的铁离子,颜色也转化成为较佳的红色,从而提高了翡翠的价值。炯色翡翠所获得的颜色是永恒不变的,而且它几乎是不可识别的。事实上由炯色产生的红翡与天然的红翡,在形成机理上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天然者是在自然环境里通过缓慢的转变而产生,炯色者则是在人工环境里快速转化而成。不过,后者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骤然的温度变化,常会产生较多的微小裂隙,致使敲击起来它的声音常会哑一些。但天然红翡若内部有裂隙,也会有同样的表现。鉴于此,炯色翡翠只要内部裂隙不是过分发育,已被人们视作A货来接受。

“粘合翡翠”,此类翡翠在20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于香港市场,并令许多人上当受骗。这是一种半真三层型的制品。它用无色低档翡翠为顶,然后从底部将其挖空,成薄壳状;再在薄壳的内壁涂上一层绿色胶层,最后再用低档翡翠做一个底将挖空部分填死,便获得了酷似优质翡翠的这种半真三层型翡翠。这种粘合翡翠由于顶、底都是真翡翠,翠色又是来自内部,而拼合缝又常因镶嵌的关系难以发现,所以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一般的检测方法也大多难以奏效。不过,若用红外光谱仪,则可以测出它也具有类似B货那样的有机物引起的吸收谷。用分光镜检查,则无正常绿色翡翠的谱线。显然,这些方法普通收藏投资者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如果有怀疑,最好请专门检测机构进行鉴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