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摹状词

通过描述某个特定事物的特征而指称该事物的词组。在有冠词的语言中,摹状词的结构为:定冠词+形容词组+普通名词(单数)。汉语里没有冠词,而且名词一般也没有区分单复数的标志,通常摹状词的结构为:形容词组+普通名词。例如:“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女登山队员”。在需要时,可以用指示形容词“那个”代替定冠词,如:“11和15之间的那个素数”。摹状词这种指称唯一的一个具有某特定性质的事物的词项,可在带等词的谓词逻辑中表示和处理,构成摹状词理论。最早发展摹状词理论的是G.弗雷格、G.皮亚诺和B.A.W.罗素。

在谓词逻辑中,摹状词“那个唯一的具有性质F的个体”通常记作xF(x),其中的是表示定冠词的逻辑符号,x称为摹状算子。符号可以作为初始符号引入,也可以通过定义引入。摹状词指称唯一的一个事物,“唯一的一个”等于“至少有一个并且至多有一个”,因此含有摹状词的命题“那个唯一有性质F的个体有性质G”,或者简单地说“那个F是G”,记作G(xF(x)),可以分析为:“至少有一个个体有性质F,并且至多有一个个体有性质F,而此个体有性质G”。其中前两个命题表示摹状词的唯一性。在考虑含有摹状词的命题的真假时,可以认为一含有摹状词的命题与分析该命题而得的3个命题的合取等值。例如:“11和15之间的那个素数是13”当且仅当下面3个命题都真时才真:①“至少有一个素数在11和15之间”,②“至多有一个素数在11和15之间”,③“此素数是13”。因此,在带等词的谓词逻辑中可以通过使用定义(definition in use)引入摹状词,把G(xF(x))定义为:xy(F(x)∧F(y)→x=y)∧x(F(x)∧G(x))。通过使用定义,可以将含有摹状词的语句转换为不含有摹状词的语句,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摹状词的消去规则。

根据上述对摹状词的理解,含摹状词的命题“那个F不是G”不等于“那个F是G”的否定,即不等于“并非那个F是G”。根据定义,前者是

xy(F(x)∧F(y)→x=y)∧x(F(x)∧G(x)),其解释是:xF(x)不是G。而“并非那个F是G”是

(xy(F(x)∧F(y)→x=y)∧x(F(x)∧G(x)))又等值于

xy(F(x)∧F(y))→x=y)∨x(F(x)∧G(x)),

其解释是:并非xF(x)是G。它们的区别在于,只有恰好存在一个是F的个体并且此个体不是G时,前者是真的;而后者不仅在这种情况下是真的,从③容易看出,存在不止一个是F的个体或不存在是F的个体时,它也是真的。因此二者不是等值的。例如,由于根本不存在最大的自然数,因此命题“那个最大的自然数不是奇数”是假的,而命题“并非那个最大的自然数是奇数”是真的。这里涉及摹状词的辖域问题,需要有能表示出摹状词的辖域的记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①记成:(xF(x))G(xF(x));把②记成:(xF(x))G(xF(x))。在前一公式中,摹状词xF(x)的辖域是G(xF(x)),在后一公式中,幕状词的辖域是G(xF(x))。就公式G(xF(x))来看,前者是把这整个公式作为摹状词的辖域,后者是取它的部分公式G(xF(x))作摹状词的辖域。因此,如果不明确标示出摹状词的辖域,那末一公式中的摹状词的辖域就可以有不同的取法,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与原公式等值的公式。在引入表示摹状词的辖域的方法后,仍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将表示辖域的符号省略。通常的方法是规定:在一有摹状词的公式中,最短的含有此摹状词的部分公式是它的辖域。

上面所说的对摹状词的理解和处理方法是罗素和A.N.怀特海在他们的《数学原理》第一卷中所采取的。其实质是,如果一摹状词不具有唯一性,就认为含有此摹状词的命题是假的。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对摹状词提出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法。D.希尔伯特和P.贝奈斯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区别“假”和“无意义”这样两种情况,对一个含摹状词的公式G(xF(x)),如果存在唯一一个是F的个体但此个体不是G,认为此公式是假的;如果不存在唯一一个是F的个体,认为此公式是无意义的,不是合式公式。按照这种办法,引用摹状词要以唯一性为条件。但是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对一个含有摹状词的符号序列是否有意义,是否为一合式公式,也不是能行可判定的。贝奈斯和W.V.O.蒯因等人还提出了另外的处理办法。例如,当摹状词不具有唯一性时,它就被视为指称论域中某个随时确定的或事先规定的个体。

上一篇:欧拉图解 下一篇:模型论力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