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意义

指各种指号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指语词和语句这些语言表达式的内容。但是,什么是语词或语句的内容,哲学史上曾有过不少人探讨过这个问题,给予过许多不同的答案。总的来说,对意义的解释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理论:①指称论,即将语词的意义解释为语词所指示的对象。②观念论,即将语词的意义解释为语词所表达的观念。③行为论,即将语句的意义解释为引起产生这个语句的刺激和由这个语句所引起的反应。④真值条件论,即将语句的意义解释为使该语句取得真值的条件。⑤使用论,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理论,它将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归结为人们对该表达式的使用。传统的语义学家将意义区分为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两个方面。英国现代语义学家G.利奇将意义区分为7种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反思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由内涵意义至搭配意义又可统称为联想意义。美国现代语义学家H.P.格莱斯则将意义区分为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一般语义学都提出要区分字面意义(或称语句意义)与话语意义(或称说话者的意义)。S.L.奥斯汀与J.R.塞尔则更强调语旨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在话语意义中的作用,他们详细研究了各种语旨用意的恰当性条件,这些恰当性条件实际上就是某种语旨动词(如“断定”、“陈述”、“允许”等)的使用规则。

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意义可以区分为指谓、意谓与意思3个层次。所谓话语,是指某个说话者S在某时某地某个具体语境中为传达讯息(message)而说出的一串声音。话语中具有语词成份、节律(prosody)成份和副语言(paralin guistic)成份。节律成份中包含停顿、重音、语调3个重要因素。副语言成分是指那些并非语词成分和节律成分但又是说话者有意用来传达讯息的语音特性。语词成份、节律成份、副语言成份都属于话语本身的性质,除此以外,话语还同语境和交际活动有密切的联系。话语中的语词成份组成语句,语句再加上节律与副语言成份就称为具体语句,说话者为了交际目的在特定的语境中说出的具体语句就是话语。语词和由语词构成的语句分别有它们的称指和称谓。称指(或所指)就是一个语词所表示的对象(事物或属性)。一个语词之所以能表示一个对象,是由于语词的使用者对这个语词有一个解释,即有一个相应的概念。这个解释或概念就是这个语词的称谓或所谓。一个语词的称谓规定和描述了这个语词的称指。根据语形规则由语词构成的语句,也有它的称指和称谓。语句的称指是一个事物情况,语句的称谓是一个命题。命题是语言的使用者对语句的解释,是一个思想。一个语句的称谓(即命题),规定和描述了这个语句的称指(即事物情况)。如果一个语句的称指(即事物情况)存在,这个语句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也可以说,如果一个语句的称指(即事物情况)存在,则这个语句的称谓(即规定和描述这个事物情况的命题),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语词(语句)、概念(命题)、对象(事物情况)3者的关系通常用下面的三角形表示:

称指和称谓可以统称为指谓,它就是语句的意义,指谓意义的基本性质就是真假值。具体语句则不仅考虑话语的语词成份,而且要考虑各种非语词成份(即节律和副语言成份),要考虑说话者的命题态度,这种命题态度相当于奥斯汀与塞尔等人所倡导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语旨用意,不过这里所说的命题态度要比塞尔所说的语旨用意范围要广,因为在塞尔的语旨用意中不包含节律与副语言成份。由于具体语句包含语句作为它的一个有机成份,因而具体语句的意义也包含语句的意义以作为其有机成份。但是,具体语句的意义除了包含语句的指谓外,还包含说话者对语句指谓的态度、要求、情感等,这样,对一个具体语句来说,主要不是问其真假,而是问它是否恰当。意思是说话者S在语境C中真正意图传达给听话者H的讯息,而这些讯息往往是以隐性行为式(implicit performatives)或间接言语行为式(indirect speech acts)表达出来,它受到语境与各种交际原则所制约,对它来说,主要是看它成功或不成功,只有当说话者恰当地表述出一句话语并且使听话者充分地理解了这句话语的意思,这才算是一次成功的交际。概括地说,指谓是语句的意义,意谓是具体语句的意义,意思则是话语的意义,它是一句话最完整、最具体的意义。例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有“孔明用智激周瑜”的故事。孔明来到江东柴桑郡会见了周瑜,说:“愚有一计:……只须造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告诉周瑜此两人就是“江东二乔”,于是背曹操的《铜雀台赋》给周瑜听,其中有两句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宣布“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于是决定出兵抗曹。这里孔明说的话的语句意义:(即指谓意义)是说曹操想要江东“二乔”,只要送去“二乔”,曹操就会撤兵;其具体语句的意义(即意谓)是要促使东吴送去二乔;而话语意义(即说话者孔明在此时此地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却是为了激怒周瑜以出兵抗曹。这句话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意思并能成功地实现这一意思,在于这句话结合了这样一个语境,即“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而孔明是知道周瑜绝对不会送自己的妻子去投降曹操的。如果不结合这一语境,这句话语就不可能具有这个意思。这种由指谓到意谓再到意思的3层意义的理论,体现了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由语形、到语义到语用的原理。

上一篇:一元道义逻辑 下一篇:一阶逻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