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中国因明学家,佛学家。唐代名僧。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乡)人。自幼聪明,在次兄长捷影响下,13岁到净土寺出家,随名师博览群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西行求法,4载长途跋涉,历经西域16国到达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三藏学习。后游历印度各地,遍访名师,钻研佛教经典,得陈那新因明的真传,造诣甚深。曾修改胜军大师经40年深思而立的一则比量,纠正了此量对小乘学派所犯的强加于人(“他随一不成”)等过失。应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上座为论主,以《制恶见论》、《真唯识量》等昭示会众,18国王、3000余大小乘高僧,经18日无一人敢与之诘难,由此名振五天竺。获“大乘天”的称号。贞观19年(645年),玄奘载誉回国。

玄奘是系统地把印度新因明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他带回梵文贝叶经657部,其中因明30部。在首都长安主持译场,先后在贞观21年(647年)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贞观23年(649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向译寮门人反复讲说,阐发隐义。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因明研究在唐初佛门内蔚然成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因明注疏,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最受推崇。经徒众介绍,玄奘译讲的新因明又传到日本和新罗(古朝鲜)等国。玄奘将印度新因明中的逻辑和认识论内容区别开来,在中国独介因明中有关推论形式、规则和过失等内容,对中国汉传因明重在研究因明的逻辑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玄奘花19年时间翻译和讲解因明,多有创获,在一些方面丰富了因明理论和方法。这从他弟子们的注疏中可以看出。比如,他将陈那的因三相学说汉译为“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其中的“遍”、“定”等限制语均为玄奘所加,使因三相理论更臻严谨。他将陈那的生因和了因理论又各按语言、智慧、意义划分而成为六因理论,并指出,从悟他来说,言生因和智了因最为重要。他将为他比量复分为共比量、自比量和他比量3种,并分别加上特定的简别语,有助于避免多种过失。他在商羯罗主所列的因明33种过失基础之上,按有体和无体,自比量、他比量和共比量,全分和一分等再作细致划分,丰富了过失论。玄奘翻译的佛典中,包含有印度古因明的某些材料,在印度古因明原典已佚的情况下保存了古因明的遗产。

上一篇:《荀子·正名》 下一篇:优先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