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印度逻辑史

印度逻辑主要是正理论和因明,印度逻辑史便主要是正理和因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印度逻辑是世界3大逻辑传统之一。它起源于古代印度辩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逻辑和认识论始终结合在一起。正理论的发展包括古正理和新正理。因明是佛家逻辑的专称,其体系是在古正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明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正理和因明两个流派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独立性。新因明家把自己许多因明著作冠以正理的名称,但因明这一名称却没有为别的宗派所接受。

印度逻辑的萌芽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导源于辩论术。在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中出现了逻辑的萌芽。前4世纪,以解释吠陀圣典为事的弥曼差派提供了一些语法和逻辑的术语和概念。梵语“弥曼差”和巴利语“微曼差”的词义就是思维、考察、探究。前3世纪,孔雀王朝大臣底里耶著的《利论》辟有专章讨论这方面的32种概念,其中直接与逻辑有关的有议题、陈述、推断、连贯的论据、类推等。此书还提到顺世派(唯物主义者)为“推究学”3派之一。“推究学”广义指哲学,狭义则指逻辑。到了前2世纪,顺世派被称为“因论者”即逻辑学家。这一派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说并有逻辑著作,但其逻辑著作全部毁于论敌之手,故其学说内容不为后人所知。与此同时的巴利佛典《论事》大品第一章开篇中所包含的推理是以整个命题为推演单位,这种合乎命题逻辑的推理形式酷似同一世纪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论式。书中还出现了合(前提)、结(结论)、遍知(命题)、返论、推理、堕负等术语和格式。1世纪成书的《恰拉卡本集》(Caraka Samhitā)是恰拉卡医生所写的内科医学书籍。它的第三编第八章为逻辑学的专题研究。该世纪的耆那教思想家贤臂列举了十支论式:宗、宗分别、因、因分别、异品、异品遮遣、见边(喻)、疑、疑遮遣、结。从1世纪起到2世纪,胜论派和正理派的逻辑学说先后被整理出来。胜论的经典是《胜理经》。正理派的经典是《正理经》,它是对当时存在的所有逻辑思想的总结。

正理论 印度正统婆罗门6派哲学之一,正理派的逻辑学说。它的创始人是约前2世纪的足目。该派的经典著作《正理经》相传为足目所著,实际非一人一时之作。该经的较古部分是在同佛教中观派创始人树争论之前产生的,全经约完成于3~4世纪。分5卷,500多条简短经文。主要讨论16种基本范畴(即十六句义)。这十六句义主要论述了逻辑学和认识论,也保留有论辩术的内容。古正理派的代表作有4世纪时由富差延那作的《正理注》,6世纪时乌地阿达克拉的《正理释》,9世纪时的婆恰斯巴提的《正理释疏记》等,其中《正理注》为现存最早最有权威的注本。古正理论有以下特点:①以圣言(圣人说的话)和知觉为推理的根据,为印度的正统思想服务;②把具体事物和概念视为同一范畴,因而命题、判断都包括在知觉里,未能形成独立的判断论,使这一派的推理理论始终未能超越感性经验而纯逻辑化;③坚持五支论证式,认为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④反对以“不可分的关系”(因与所立法的普遍联系)为推理的基础,认为“不可分的关系”只存在于具体事物中,如瓶子有所作性和无常性,这两种属性一脱离实体便失去联系。

新正理是古正理和胜论学说的综合物,是由12世纪印度东部密提拉地区以殑伽自在为首的正理论家提出的。他们一方面吸收了正在输入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古正理中所没有的胜论观点。新正理派被称为正理-胜论综合学派。殑伽自在的《真理如意珠》(意为真理的思想宝珠),是新正理的代表著作。该书包括现量篇、比量篇、喻量篇和言量篇4个部分,论述了正理论的认识论、逻辑和类似语言分析哲学的语法哲学。新正理学派重视认识工具的探讨,研究了诸如否定、定义、合取、析取、关系、蕴涵、推理和证明等理论,从而发展了印度逻辑。

因明 作为佛家的逻辑学说,有本宗的思想渊源,但它的整个逻辑体系是在批判地吸取正理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陈那为界,陈那以前的称为古因明,陈那以后的称为新因明。古因明产生之前,逻辑理论已经被许多宗派特别是正理派所研究。佛家但言论法,“论”指议论,“法”指法则和规律。论法散见于《四阿舍经》及各种小乘经论之中。2世纪,佛教内部对正理派逻辑学说有不同态度,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虽然在方法上也采用“因论”(古代顺世派的逻辑),但他从辩证的观点出发,破斥正理派过分夸大的量中心说,小乘论师在佛教内部率先研究了逻辑理论,代表作是《方便心论》,内容包括辩论术和逻辑,重点放在辩论术方面。大乘瑜伽行派论师弥勒、无著、世亲等先后研究了因明学说,建立和发展古因明的体系。代表作是《瑜伽师地论》、《如实论》、《显扬圣教论》等。无著的《顺中论》最早引用了外宗的因三相理论,世亲的《如实论》开始应用这一原理。古因明一般是五支作法,在世亲的论式中已出现了喻体,为新因明三支作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古因明的推理性质是类比的。古因明开始以辩论术为中心,到后来逐步发展到以逻辑为中心。

陈那继承大乘瑜伽行派的因明传统,对古因明作了一番大的改造。他的前期代表作《因明正理门论》以立破为中心,量论(知识论)较为简略。后期代表作《集量论》以量论统帅逻辑。陈那对因明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九句因学说,改造了因三相原理,将五支作法改为宗、因、喻三支作法,纠正了古因明可能存在的无穷类推的弊病。陈那的弟子商羯罗主作《因明入正理论》,对《因明正理门论》有整理和补充,前者是后者的入门阶梯。法称改造和发展了陈那的新因明,将因的第二、三两相合一,提出自性因、果性、不可得因三种正因,主张思维和语言相一致,取消了相违决定过,实际上也取消了不共不定过,颠倒了三支的顺序,主张喻依不是三支的必要成分,使得三支作法与三段论十分接近,成为真正的演绎推理。法称的代表作有《释量论》、《正理谪论》等。法称的因明学说代表了佛家逻辑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隐喩 下一篇:殷海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