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隐喩

又称暗喻。用某种名称或语句描写人或事物,但不能用这人名称或语句的字面意思去说明人或事物,因此,它只是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是隐喻。隐喻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学》中早就有所论述。隐喻有本体和喻体两个项,特征在于因相似性而实现意义的转移。一个语词以及由此语词所组成的语句是有确定意义的,但当它们出现在一个隐喻的语境中时,立即产生了意义的转移现象。例如“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这里“喧腾的大海”(喻体)就是对“长安街”(本体)的隐喻,它的意义已经从描写大海的意义转移到描写长安街的意义了。隐喻有词语性隐喻,如“菜篮子工程”;短语性隐喻,如“螳臂挡车”;语句性隐喻,如“红花还要绿叶扶”。隐喻不仅在日常交际,而且在哲学和科学论证中,都能发挥很好的修辞作用。例如老子》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寓有深刻哲理的隐喻。其他如“磁力场”、“语义场”等,也借用了隐喻的意味;至于“矛盾”、“上层建筑”等,就其辞源来说,也是隐喻。隐喻的论证作用在于它给人们以具体形象的感受而又不停留在这些形象上,从而启示人们应用联想和推理来实现意义的转移。

上一篇:有穷主义 下一篇:印度逻辑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