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正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名分、名实问题时提出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动,出现了严重的名实相悖的情况。一些思想家把名实相悖看成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正名以别同异,辨是非,明贵贱,审治乱,从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正名”的概念。他说,君子之言无所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他肯定名具有确定性,主张正政必以正名为先。《管子·心术上》和《尹文子·大道上》明确地把名和实联系起来,提出凡物载名而来,有形者必有名。认为名和实应该相符,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俱列,不以形应之则乖。名家代表人物公孙指出,名是称谓实的,所谓名正就是彼之名专指彼之实,此之名专指此之实。名实正而化天下。后期墨家在所建构的墨辩逻辑体系中,提出以名“举实”,名是“所以谓”,并从外延方面把名划分为达名、类名和私名3类。荀子集先秦正名思想之大成,创立了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具体阐述了名的形成根据和命名的原则与方法,论述了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理论。他把名、辞、说、辩都纳入到正名的旗帜下,提出由正名而达到辨奸、除邪、正道,从而使国家迹长功成。法家韩非把正名与刑法结合起来,提出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

秦汉以降,乃至明清,许多思想家都论及正名问题,有些人还仿效荀子撰“正名”篇,对正名问题详加阐发。《吕氏春秋·正名》篇提出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治,名丧则乱。董仲舒用神秘主义的天命说论证正名的重要性。他说,治国之端在于正名,名号之正取之天地。他指出,号凡而略,名详而目,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属种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六朝《刘子新论·审名》篇,提出名实俱正,名无所容其伪、实无所蔽其真者谓之正名。唐刘知几著《称谓》篇,重申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主张。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著《原名》篇,极力称赞荀子的正名思想,肯定荀子寻求名言的根本准则及严肃地对待名辩的科学态度。近代学者刘师培著《正名篇》,强调询事考言要立名以为界说。他说,今人要想诠明论理,唯有深研小学,解字析词,以求古圣正名之旨。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名思想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人们把“名正言顺”做为待人处事的一条原则,正名学说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一篇:元语言 下一篇:庄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