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蘊涵

5个基本命题联结词之一,用符号→表示。符号→读作“如果,则”,是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如果,则”的抽象,令p、q表示任意命题,公式p→q称为蕴涵式,读作“如果p则q”,其中的p叫做前件,q叫作后件。p→q是复合命题“如果p则q”的抽象,也是复合命题“如果p则q”的命题形式。蕴涵式p→q的真假完全由p和q的真假确定。当p假或者q真,或者p和q都真、都假时,p→q为真,当p真并且q假时,p→q为假。→是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如果,则”的抽象,二者的意义不是完全相同的,p→q和“如果p则q”也是有区别的。“如果p则q”,除了它的真假与p和q的真假相关外,通常表示前件p是后件q的充分条件(p真是q真的充分条件)。p→q没有反映复合命题“如果p,则q”的前件为后件的充分条件关系。“如果p,则q”的前后件之间往往有内容方面的或其它的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为p→q时也被抽象掉了。例如,在复合命题“如果2+2=4,则雪是白的”中,“2+2=4”的真并不是“雪是白的”为真的充分条件,因为从“2+2=4”的真得不出“雪是白的”为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把上述命题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也不考虑它的真假。但是“2+2=4→雪是白的”则是有意义的,并且是真的。p→q只是从真假关系方面对“如果p则q”作的抽象。由→的性质,p→(q→p),p→(p→q)都是常真的,即不论p,q的真假,它们总是真的。前一公式表示一个真的命题为任一命题所蕴涵,后一公式表示一个假的命题蕴涵任一命题。上述两个蕴涵式和其它一些常真的蕴涵式叫作“蕴涵怪论”。由于存在“蕴涵怪论”,也由于→没有反映一些逻辑学家所希望反映的“如果,则”的性质,因而引起了关于蕴涵的争论,并且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蕴涵概念,如严格蕴涵。为了与其它的蕴涵相区别,这里所讲的蕴涵又叫实质蕴涵。虽然有对实质蕴涵的种种批评,但是现代逻辑的发展表明,实质蕴涵较其它的蕴涵使用起来更方便,也更适用。

上一篇:子模型 下一篇:约定俗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