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藏传因明

中国藏、蒙学者研习因明、传播和发展因明而形成的有特色的因明系统,是中国逻辑史的重要内容之一。7世纪,印度佛教正式传入西藏。8~9世纪时,印度那烂陀寺首座寂护(约700~760)及门人多次入藏传法,因明论典随之传入西藏。寂护与藏译师法光把陈那的《因轮论》译成藏文,这可能是因明论著的第一个藏译本。此后,译师吉祥积、智军、法光、空护等陆续译出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及律天等人对法称论典的注释10多种。当时藏人可能比较重视因明的轨式。9世纪40年代后,佛教在西藏衰微。10~11世纪,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到西藏,西藏佛教开始复兴。雷比喜饶(又称玛善慧,约生活在11世纪中后期)译出法称的《释量论》(又称《量评释论》)本文及法称与天帝慧合写的注释,复译出法称的《诤正理论》(又称《论议正理论》)。雷比喜饶还在桑浦寺内为僧人讲解《释量论》,并有所发挥。罗丹喜饶(又称小俄译师,1059~1109)在克什米尔学经期间译出法称的《量决择论》(又称《量决定论》、《定量论》)。至此,法称的7部因明著作全部译成藏文。罗丹喜饶还译出法上的《量决择论译疏》等7~8部因明著作,他回藏后又译出《释量论庄严释详疏》(共82卷),后者是《释量论庄严释》的最详细的注释书。他著有因明论疏近20种,还对雷比喜饶译的《释量论》进行修订。罗丹喜饶在桑浦寺讲授《释量论》,弟子众多,隽才辈出,代代相传,历三四百年不衰,桑浦寺也成为传授藏传因明的中心。与罗丹喜饶同时期,有人分别译出陈那的《集量论》及自释。12世纪,罗丹喜饶的三传弟子、桑浦寺第六任座主法狮子(恰巴曲森,1109~1169)著一详一略两部《量论摄义祛蔽颂》,把散见在法称著作中的重要因明问题抽取出来,一一加以充分解说,成为藏传因明第一部自著的影响较大的书。他在寺院讲经,开创用辩论方法学习经论之风,培养了一大批因明人才,最著名者有八大狮子。12世纪末,藏人先后从梵文和汉文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南宋末帝赵曾用玄奘译本校订藏人从汉文翻译的《因明入正理论》。13世纪初,印度那烂陀寺最后一位座主释迦吉祥贤(1127~1225)应邀赴藏。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从释迦吉祥贤等学因明,并同释迦吉祥贤等一起对罗丹喜饶修订的《释量论》再次修订,成为后人学习的标准译本。萨班·贡噶坚赞依据法称《释量论》,参酌陈那和法称的各种因明著作,著《量理藏论》(又称《正理藏论》),系统地阐述因明义理,并对以往各种因明学说进行评论.修正和补充,是藏传因明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它标志着藏传因明有了自己的体系。在黄教兴起前,《量理藏论》一直是藏传因明的代表作。萨班·贡噶坚赞在寺院讲授《释量论》和《量理藏论》,培养了一批弟子。著名弟子正理狮子为《量理藏论》作详注,书名《量理宝藏论大疏》,在西藏得到极高的评价,是学习《量理藏论》的指导书。正理狮子著《释量论正理藏》,为《释量论》作注,其书亦为藏族学人所重视。

15世纪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1351~1419)深入研究陈那和法称的所有因明著作,特别是《集量论》和《释量论》,颇有心得,著《因明七论入门去蔽论》(又称《因明七论除暗论》,或简称《因明七论入门》),对因明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见解。他认为因明不仅是推理论辩的学问,也是凡夫脱俗成佛的阶梯。因为因明教人具有正智,而只有正智才能成佛。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1364~ 1432)和二弟子克主杰·格雷贝桑(1385~1438)继承师说,多有著述,把宗喀巴的因明思想发扬光大。宗喀巴师徒3人的著作代表了黄教因明的新见解,也使藏传因明的学风为之一变。17世纪中叶,黄教领袖掌握了藏区政教实权,规定只有在甘丹、哲蚌、色拉3大寺取得格西学位的人才能充当堪布,而只有精通因明才能取得格西学位,于是佛教各派都规定因明为僧众的必修课。藏传因明在藏、甘、青、康、滇、蒙广大地区传播,在藏、蒙人民群众中有广泛影响。

与汉传因明相比,藏传因明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它保存因明梵典之丰富、翻译原典数量之多,注释之完备,讲传著述之盛,都超过汉传因明。它以陈那晚期巨著《集量论》和法称因明著作为主要依据,发扬因明的认识论和逻辑两方面内容。藏传因明,自12世纪法狮子恰巴曲森开创以辩论方式学经的风气之后,“应成论式”被普遍地运用到辩经之中。宗喀巴之后,把因明看作内明之一,列为佛僧必读的5部论典之一,因明遂成为脱俗成佛的工具。

上一篇:证明论 下一篇:直言命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