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逻辑百科辞典

章炳麟

【生卒】:1867~1936

【介绍】:

中国近代名辩家,著名汉学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号太炎,曾改名绛。浙江余杭人。1890年到杭州从俞樾大师学习经学。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曾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后追随孙中山。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被捕入狱。1904年和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1911年回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后参加讨伐袁世凯,参加护法军政府。1924年后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其著作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他的学问广博,在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逻辑学等诸方面都有贡献。其逻辑思想主要见于《章氏丛书·国故论衡下》,《原名》篇是他名辩(逻辑)思想的代表作。

他指出,概念之“名”是由感觉经思维而得:“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而语词之“名”则是对共同感觉的约定俗成:“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是所以其约名以相期也。”推崇荀子的正名思想,他把“名”分为名、刑名、文名、散名,特别研究了从刑名到散名的发展变化。他指出名学研究应以加于万物者之“散名”为最重要,因为“散名”比“刑名”、“文名”等更具有普遍的概念性质。他开创了中国名学和印度因明、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初步揭示了3种逻辑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他指出:“大秦之辩(西方逻辑),初喻体(大前提)、次因(小前提),次宗(结论),其为三支比量一矣。”“《墨经》以因为故,其立量次弟,初因、次喻体、次宗,悉异印度、大秦。”他推崇印度因明为最佳模式,认为“大秦与墨子者,其量皆是先喻体、后宗。先喻体者,无所容喻依,斯其短于因明。”《原名》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全面讨论中国古代名辩思想的逻辑史专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章士钊 下一篇:自然语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