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颈癌

子宫颈的恶性肿瘤,有来自宫颈上皮成分的宫颈癌,也有来自宫颈间质成分的肉瘤,本章仅就占宫颈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的宫颈癌进行讨论。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多数省市统计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一般乡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贫穷卫生条件差的居民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国外资料多较国内为低。

宫颈癌多发生在40~50岁,20岁以下很少见。由于宫颈与外界相通,故较易于发现,而且较早期的病例手术和放疗都有较好的疗效。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公认与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紊乱及病毒感染有关。

13.1.1 病理

(1)大体形态 好发于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后唇较多见,大体形态分四型:

糜烂型:表面和宫颈糜烂相似,患处粘膜潮红、粗糙或呈小颗粒状,可有接触性出血。

菜花型:又称外生型,表面呈菜花状突起,多有出血和坏死。

结节型:又称内生型,癌组织向深部浸润,使宫颈变得粗大质硬呈结节状,表面可能为糜烂状,而出血坏死较轻。

溃疡型:癌组织向宫颈管内生长,宫颈组织被破坏,形成溃疡或空洞,易于出血。

(2)显微镜下形态

按组织来源分类:宫颈癌主要可分为鳞癌、腺癌、腺棘癌及鳞腺癌。

鳞癌起源于宫颈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储备细胞,也可起源于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基底细胞,约占宫颈癌的95%。腺癌发生于宫颈管粘膜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约占宫颈癌的4%。鳞腺癌指组织中有鳞、腺两种上皮的恶性形态。腺棘癌即恶性的腺上皮形态中含有良性的鳞状上皮成分,后两者约占2%。

按组织分化程度分级:一般分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级。其分化程度与疗效及预后有关。

按组织发展阶段分类:一般认为首先上皮增生,进一步发展为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原位癌系指异型上皮已累及上皮全层而基底膜完整,间质无浸润,或累及腺上皮而腺上皮之基底膜尚完整。早期浸润癌指原位癌浸润基底膜,但其浸润深度不超过3mm者,亦未累及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癌即癌组织已穿入上皮基底膜并已超过3mm,或虽未超过3mm,但已有血管或淋巴管浸润。

13.1.2 宫颈癌的扩散和转移

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平均病程为5~20年,一旦成为浸润癌,则可较快转移。

(1)直接扩散 即向邻近器官浸润性生长,向下可浸润阴道,向上可累及宫体,向两侧可扩散到宫旁组织,甚至可达盆壁。向前可累及膀胱,向后可累及直肠,但累及直肠者较少见。

(2)淋巴道转移 此为宫颈癌转移的主要途径。首先转至初程淋巴结——宫旁、闭孔及髂内、外淋巴结,再进入二程淋巴结——骶前、髂总、主动脉旁淋巴结,并由此再向上至胸导管、锁骨上淋巴结以及其它远端淋巴结。据统计,原位癌及Ⅰ期基本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淋巴结转移率为5%及25%左右。

(3)血行扩散 血行扩散仅见于少数晚期者,发生率约为4%左右。可转移到肺、肝、肾、脑等脏器,以转移至肺部为多见。

13.1.3 症状及体征

(1)症状

白带多:呈水样、脓性或血性。

阴道出血:较早期可表现为接触出血。晚期者出血较多,尤其大菜花型,坏死严重者淋漓不止,且有恶臭味。

腰骶部疼痛:多见于晚期患者。

压迫症状:膀胱直肠受侵或被压迫时可有排尿困难,里急后重,大便不利。宫旁有大的癌块时,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甚至发生尿毒症。

全身症状:晚期病人常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达39℃。由于出血消耗而出现贫血、消瘦,甚至恶液质。肾功能障碍者有尿毒症表现。

转移症状:根据转移的部位、病灶严重程度出现不同的症状,而肺转移者可有咳嗽、咯血、胸疼;转移至膀胱及肾脏者可有尿血和尿毒症之表现。

(2)体征

全身检查:早期病例一般没有异常表现,晚期者可发现体表转移灶,如锁骨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阴道窥镜检查:宫颈可有癌浸润的表现,如前述之糜烂、结节、菜花、溃疡型改变,也可见阴道壁不同程度的受侵情况。

内诊检查:双合诊检查可触及宫颈变硬,粗大,或有突起之块状肿物。除合并子宫肌瘤和宫腔积液外,子宫体一般不增大。三合诊检查是诊断宫颈癌所必须的方法,可了解后半盆腔及盆壁的受侵情况,如宫旁不同程度的增厚,呈条索状或团块状,弹性下降或消失,宫骶韧带有无浸润,以及盆壁有否受侵等,对决定分期非常重要。

13.1.4 临床分期

目前应用的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国际妇产科联合会提出的国际分期标准;另一种是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TNM分期法。目前临床最多用的是前者,其分期方法如下(图13-1)。

图13-1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浸润前期癌 又称原位癌,上皮内癌,0期癌。在比较统计病例时,不包括此类病例。

浸润期癌

Ⅰ期:癌局限于宫颈

Ⅰ期:镜下早期浸润(肉眼不能辨认的癌),癌组织已侵犯基底膜,但侵犯深度不超过3mm,亦无血管及淋巴转移者

Ⅰ期:其它限于子宫颈的浸润癌

Ⅱ期:癌浸润范围超出宫颈,但浸润阴道未及外1/3。浸润宫旁未达盆壁

Ⅲ期:无明显宫旁浸润,侵犯阴道但未达外1/3

Ⅱ期:有明显宫旁浸润,但未达盆壁

Ⅲ期:癌组织侵犯阴道已达外1/3。宫旁受侵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肾脏无功能者

Ⅲ期:癌侵犯阴道外1/3,侵犯宫旁未达盆壁

Ⅲ期:癌侵犯宫旁已达盆壁

Ⅳ期:癌侵犯膀胱、直肠,或已超出真骨盆

Ⅳ期:癌侵犯膀胱或直肠

Ⅳ期:远处转移,如肺、肝、锁骨上转移等

13.1.5 诊断

(1)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

(2)阴道细胞学检查 宫颈刮片染色找癌细胞,对宫颈癌早期诊断是很重要的。如方法妥当,阳性率可达80%以上。应注意在病变区或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周围)取材。取材前先擦去宫颈表面过多的分泌物,用干燥的刮板和玻璃片,涂片后立即固定。

(3)宫颈和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癌诊断必须有病理证实。可以在病变区活检。若在细胞学检查阳性或高度可疑癌而宫颈病变不明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取材。

在阴道镜检查的可疑区活检:用特制的阴道镜可将宫颈组织放大数十倍,在可疑区咬取组织活检,可提高阳性率。

在碘试验异常区活检:即用碘液(碘化钾4g、碘2g加水至100m1)涂于宫颈表面,在不着色或着色不佳的部位活检。

宫腔及宫颈管诊刮术:将刮出的组织分别病检以区别宫颈癌和宫体癌。

宫颈锥形切除术:将切除之标本送检,这对诊断原位癌和浸润癌很重要。

(4)膀胱镜和直肠镜检查 有可疑膀胱、直肠受侵时,可做此检查,以了解癌扩散情况,对肿瘤分期有帮助。

(5)胸部X线检查 了解有否肺转移。

(6)如有条件,在病情需要时还可做静脉肾盂造影、淋巴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及CT检查,以了解癌扩散的情况。

13.1.6 治疗原则

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放疗,其次为手术。子宫颈癌是恶性肿瘤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也是放疗效果最好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设备条件选择。各期患者均可以做放疗。手术仅适用于原位癌,Ⅰ期及Ⅱ期中部分病例。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多为中晚期,因此90%以上的病人只能以放疗为主。放疗是宫颈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只适用于复发病例或远处转移病例,目前不能证明放疗加化疗或手术加放疗的优越性。

(1)原位癌及Ⅰ期病例的治疗 此期患者很少淋巴转移,因此如无手术禁忌,以手术治疗为最好,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包括阴道壁2cm)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术(不摘淋巴),一般没有严重并发症。个别年轻要求生育者也可做宫颈锥形切除术。但放疗的效果与手术相同,不适于手术者也可用腔内放疗,治愈率为99%~100%。

(2)其它浸润癌的治疗 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手术或者放疗。

Ⅰ期及部分Ⅱ期的病例:可行手术(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摘除术),也可放疗(体外和腔内合并应用)。二者五年生存率相似,可达80%以上。但手术技术要求高,适用范围有限,其优点是手术后复发者还可以再放疗,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放疗后复发再治疗则比较困难,疗效亦差。

Ⅱ期以后的病人:仅适用于放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3)宫颈癌合并妊娠的治疗 宫颈癌合并妊娠者少见,但妊娠期病情发展很快,而且可有严重的感染出血,治疗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原位癌:可在产后自行消失,如患者要求保存胎儿者,可以观察至产后数月。否则可以及时子宫全切除,并可以保留一侧卵巢。手术的优点是保留内分泌功能。不宜手术者才选用腔内放疗。放疗方法简便,疗效好,但有引起绝经症状的缺点。

Ⅰ~Ⅲ期病例合并早期妊娠:可做根治术或放疗,放疗前先人流,或放疗中流产。中期妊娠者可先剖腹取胎,术后再放疗或即做根治术。

Ⅱ期以上病人:无论妊娠在何期,均应采取放射治疗。早期妊娠者放疗中间可自然流产,中晚期妊娠需要先剖腹取胎,待刀口愈合后再放疗,绝对不可以从阴道分娩,以免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

(4)残端癌的治疗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发生在残留宫颈上的癌,在处理上有很大困难。宫体已被切除,膀胱可能粘连在残端上,放疗的常规剂量即可引起损伤,再次手术亦有困难。目前多采用放疗,但需注意保护膀胱和直肠,而且尽可能在残留的宫颈管内置放射源,以增加A点受量。其放射总量应略小于同期宫颈癌的受量。

(5)复发癌的治疗 手术后盆腔复发者,可以放疗,以体外放射为主,适当加腔内照射仍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如放疗后复发,原则上不宜放疗,但如首次放疗剂量不足,或只行体外放射者,可再行放射治疗。

放疗两年以上者可再给全量,否则只能适当补充治疗。再放射治疗病人易引起损伤,需特别小心保护正常组织。

13.1.7 放射治疗的方法

宫颈癌的放疗,应根据病人的期别、局部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类型等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案,也就是个别对待的原则。

宫颈癌放疗的部位,应包括肿瘤原发区及盆腔淋巴转移区。腔内放疗针对前者其照射范围应包括宫颈、宫体、阴道及宫旁三角区。体外放疗针对盆腔淋巴引流区,主要包括宫颈、子宫、阴道旁组织及闭孔为中心的盆腔各组淋巴结。内外照射相互配合,以形成以宫颈为中心的有效放射区。临床病例,除了原位癌和Ⅰ.期病人很少有淋巴转移,可只用腔内放疗外,其它浸润癌均需加外放射。一般内外放射交叉进行。

(1)腔内照射 即将放射源放入体腔内对肿瘤进行近距离照射。阴道、宫颈、宫体等组织对放射线耐受量高,有可能给肿瘤致死量而周围组织无严重损伤。目前腔内照射常用的放射源有钴-60、铯-137。因铯-137源易于防护,且半衰期适宜,已代替其它放射源进行腔内放疗。腔内放疗的方法,按照放射源进入体内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传统的手工操作式腔内照射法:将放射源容器分成可放进宫腔内的管状和贴近宫颈的排管状。前者分长、中、短三种,分别装入放射源20、40、60毫克镭当量的放射源。腔管外径4~5mm,治疗时可直接放入宫腔内。排管系将条形的放射源装入大小不同的小盒内,30~60毫克镭当量,使用时根据阴道弹性,可容性进行选择。

病人的准备:治疗前需检查病人的局部情况,需为无禁忌证者(如发热、白细胞低于3000/mm3,血色素低于8g,以及严重的合并症者),并冲洗阴道及灌肠。

操作技术: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根据宫腔深度、病变范围、阴道宽窄选择适当的容器,决定放置的部位和治疗的时间。如局部肿瘤大或疑有感染者,可先上贴近宫颈的阴道排管,待肿瘤缩小后再上宫腔管,以防感染扩散及出血。阴道排管应和宫颈垂直并尽可能紧贴宫颈,以增加肿瘤受量,减少膀胱和直肠反应。如同时上宫腔管,应使宫腔管完全进入宫颈管内,使阴道排管紧贴宫颈,并固定好。带放射源的病人应立即送防护间内。操作完毕后,应详细纪录上放射源的件数、毫克数及有关的情况。治疗结束时应认真核对,不可巯忽大意造成严重后果。

腔内治疗的护理:(1)应绝对卧床,大小便时应小心,防止放射源移位或脱落;(2)定时巡视病人,询问情况,测量体温。如温度持续38℃以上,或高达39℃以上两次者,应停止治疗。如有尿潴留者,可放导尿管;(3)倒便盆应观察有无放射源掉入;(4)病人腹疼难忍,可疑有穿孔时应中止治疗。

治疗时间、次数和总剂量:一般多采取每周一次,每次24小时,总疗程4~5次,总剂量7000~10000毫克小时的治疗方法。总剂量中,宫腔和阴道分别为3000~4000,4000~6000毫克小时。

遥控后装机腔内照射:后装技术就是使用特制的后装机,远距离遥控操作后装放射源的方法,也就是工作人员不带放射源的操作方法。

后装机可分为低剂量率和高剂量率两大类,对于高剂量率后装机的应用,专家们曾有不少顾虑,怀疑它的疗效,恐惧它的放射损伤,近几年来才普遍应用于临床,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目前它的使用价值已被公认,国内外已广泛用于腔内照射,并多认为每分钟给参考点A点剂量50~100cGy为宜(13-2)。

图13-2 腔内照射计算剂量之A点及B点

后装治疗的方法: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暴露宫颈口,探宫腔后,先将空的源容器放入宫腔或阴道内,固定好并连接于源贮存器之管道上,然后工作人员在控制室的操作台上,输入所需要的治疗时间,确认无误后,按起动电扭,放射源即可自动进入病人体内,在治疗结束后放射源又可自动回位。

腔内治疗每周1~2次,每次A点量是500~700cGy,总疗程8~10次/8周左右。

高剂量率后装机治疗的优点是:防护好,治疗时间短(10~40分钟),可以在门诊治疗,适用范围广,疗效和传统放疗相似,而副反应并不增加,一些年龄大、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以及低热、出血的病人也能顺利完成疗程。

(2)体外放射 如前所述,除原位癌和Ⅰ期可单行腔内放疗外,其它浸润癌病例均需要体内体外配合进行。

体外放射范围一般应用包括髂总以下的盆腔淋巴结及盆壁组织,但也要根据肿瘤浸润的范围,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肿瘤的类型等因素对照射野面积、位置及给予的剂量进行调整.体外放射一般和腔内放射交叉进行,腔内治疗日停外放射。

照射野的设计:

全盆腔照射:即前后两大野垂直照射,耻骨联合上缘向下3~5cm为下界,向上15~17cm为上界,中线向外延伸8cm为侧界(模拟机下定位:腰5椎体为上界,闭孔下缘为下界,真骨盆外缘外2cm为外侧界)。全盆腔外放射适用于病期较晚,瘤体较大或局部有感染的病例。一般先全盆腔照射2000~3000cGy,后改四野照射,并加腔内照射交叉进行.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照射或姑息治疗的患者(图13-3)。

图13-3 宫颈癌外照射野

(全盆野)

四野垂直照射:即上述盆腔照射野中间加铅块保护直肠和膀胱,前野间隔4cm,后野间隔6cm。四野照射适用于Ⅲ期以前局部瘤体不大的病例,和腔内照射合并使用,交替进行。方法、剂量和全盆照射相同。

旋转照射:在没有腔内设备的医疗单位,用旋转照射的方法可以给宫颈较大的剂量,且分布较均匀。其照射方法是:以宫颈为中心,向左右各旁开4cm为各自旋转中心。旋转角度为140(即从20~160,从200~340),照射野上缘平第5腰椎椎体,下界平闭孔下缘,照射野宽8cm。剂量和分割与全盆腔照射相同。待B点量达4000~5000cGy时再缩野,改为前后两野平行对穿照射,上界为真骨盆入口,下界为闭孔下缘,侧界为真骨盆壁外2cm(根据肿瘤侵犯情况而定),照射量为2000~3000cGy,方法同前。

剂量分割及总照射量:体外照射一般每周5次,每次200cGy,B点总量可达5000~7000cGy(包括腔内照射给B点的量),6~7周完成。

13.1.8 综合治疗

适用于某些晚期局部病灶较大或特殊组织类型的病例,如恶性黑色素瘤,鳞腺癌等。单纯照射很难控制病情发展,需采取综合治疗,如热疗、化疗合并放疗,可增加放疗的敏感性。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研究应用。

另外,对于某些病例需配合手术进行放疗,如局部癌灶较大或内生型桶状宫颈的病人,手术切除有困难,单行放疗中心部位复发率高,如手术前先行半量放疗,可以使癌灶缩小便于手术,又可减少手术中癌扩散。

对于手术后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需在手术后2周(刀口愈合后)行体外放射,一般为4500~5000cGy。如阴道切缘有癌残留,也可腔内照射2~3次,以提高疗效。

13.1.9 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

(1)早期并发症即放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

消化系统改变:如恶心、食欲下降等,可对症处理。

宫腔感染及外阴阴道炎:可使用抗菌素及坚持冲洗外阴道、保持外阴干燥和清洁。

(2)晚期反应 即放疗后1~3年或更长时间中的反应。

放射部位的纤维化改变:包括皮肤、皮下、阴道及盆腔,一般不需处理。如严重时可引起循环障碍,外阴及下肢水肿,甚至输尿管梗阻,发生肾盂积水,这些只可对症处理。

放射性直肠炎:病人表现为大便次数多,带脓血,大约10%~30%的病人有此情况,其中80%病人在治疗后10个月至24个月期间出现。此病人可多进水,进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数三年内可自愈。个别严重者应用药物治疗,如痢特灵0.1g,每日三次服或链霉素0.5g,每日两次服,也可服槐角丸治疗。长期不愈者用氢氧化铝胶30m1,链霉素1.0g,止血粉10g及1%普鲁卡因10ml灌肠,必要时输血补液。

放射性膀胱炎:多在放疗后1~3年发生,表现为尿频、尿疼和血尿。可嘱病人多进水,服用尿道消毒剂,亦可加用止血药如对羧基苄胺加在葡萄糖内静点,必要时输血。

13.1.10 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宫颈癌的疗效和病期早晚、肿瘤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早期者预后好,一般说外生型、分化程度高的病人扩散较晚,疗效较好。内生型(结节、溃疡、空洞型)、分化差以及鳞腺癌病人预后较差。当然预后和病人的一般情况,尤其和有无感染和贫血关系很大,因此治疗前应调整病人的一般情况,控制感染。根据统计,Ⅱ期以前的病人手术和放疗五年生存率相似。Ⅰ、Ⅱ、Ⅲ期病人放射治疗五年生存率各为90%、75%、50%左右,Ⅳ期者疗效很差,大约只有10%~20%,Ⅳ期不可能单用放疗治愈,综合治疗也很少见有生存五年者。但与其它肿瘤相比,Ⅳ期患者的疗效比整个食管癌、肺癌的疗效仍高,因此应当努力治疗,不轻易拒治一个患者。宫颈癌放疗的方法和预后总结于下表(表13-1)。

表13-1 宫颈癌各期放射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注:A点量包括全盆外放射量。传统方法腔内放疗时,可少使用全盆外放射方法。B点量可略小于后装放疗之B点量。局部种块大者可加大局部受量(即给予适当的消菜花量)。

上一篇:肝癌 下一篇:引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