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隋设国子监

隋文帝初年,教育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定国子寺为最高学府,大业三年(607)改称为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最早举措,为教育的重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由于文帝积极振兴教育,加上国子监学官的设立,隋初一度出现了学术与文化的昌盛景象。《隋书·儒林传序》记载:“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寮,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于是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然而,由于隋朝统治的历史本身较短,所办学校也就逐渐告终。到文帝晚年之时,官学教育已经十分不景气,及至仁寿元年(601),“国子学惟留学生17人,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并废”。同年秋月改国子学为太学,后炀帝虽一度复兴学校教育,重设国子监。但炀帝对天下施以暴政,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也名存实亡。

唐贞观元年(627),承隋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国子监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它主要管辖“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朔年间,书、算、律三学曾脱离国子监,归为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辖制。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此外设博士、助教、直讲、主簿等负责学习和学籍管理等具体事宜。国子监也曾随诸司百官称制的改称而几度变动,龙朔元年(661)改称为司成馆,祭酒改称大司成,司业改成少司成。咸亨元年(670),司成馆又改称为国子监,大司成又改为国子祭酒,少司成又改称为司业。光宅元年(684),国子监改称为成均监,祭酒改称为成均祭酒。直至神龙元年(705),李显恢复唐国号,于是成均监也恢复为国子监,成均祭酒重新称为国子祭酒。尽管在名称上有过多次变化,但是它的行政性质与职能始终未变。

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国子监虽也几经盛衰,但它为繁荣中国学术文化、培养文武官史、造就高级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起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隋代设进士下一篇:唐僧取经
上一篇:隋代设进士科 下一篇:唐僧取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