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可以奠定两汉四百年皇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6-24 属于:刘邦

刘邦为什么能够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刘邦影视造型

一、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中小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

经历了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至于“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车”。所以,汉高祖的当务之急就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国力。而当时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国策有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中国人口锐减,大量耕地荒芜而成为无主土地,汉政府正好把它们收来授田,授田的对象就是跟随刘邦作战的军功阶层,这就为汉朝培育了一个广泛的自耕农阶层,它们也成为汉帝国的稳定力量,这是奠定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基础。

汉高祖在位时,开始推行黄老无为与休养生息的国策,具体由相国萧何执行,而曹参在齐地辅佐齐王刘肥,也崇尚黄老无为,齐国大治;汉高祖、萧何去世后,曹参代为相国,萧规曹随,天下安定。之后,虽然吕后专权,但她继续推行高帝的国策,及于文帝、景帝而不改,直到武帝全面改弦更张,变易制度。这六十余年,汉朝是稳定的。

高帝五年诏—汉初军功受益阶层

汉书·高帝本纪》云: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2 号召流亡者返乡,复故爵、田宅。

3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隶者,皆免为庶人。

4 轻田租,十五税一。后降至三十税一回乡将士按战功赐爵位。

汉初约60万将士因战功赐爵获得田宅,加上他们的家属,受益人口约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宅地,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就培育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自耕农阶层,他们是汉初社会的绝对中坚力量,更是稳定西汉帝国的中坚力量。在诛除诸吕过程中,太尉周勃入北军,全军将士皆左袒,拥护刘氏,足见当时汉朝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高帝至武帝120年间军功受益阶层占据国家政权的比例高帝 96%惠帝吕后 81%文帝 50%景帝 30%武帝前期 20%武帝中期 22% (注:此期间比例上升当与汉武帝开拓疆土,甘心四夷有关)武帝后期 16%

二 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平衡与政权稳定

汉朝开国后,高帝陆续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强大的异姓王。之后,又鉴于秦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为王,以为磐石之宗。临死前,高帝做好了政治安排,使得外戚、功臣、诸侯王势力三方能够相互制衡,终于稳定了汉政权,避免了类似唐朝几乎三世而亡局面的出现。

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吕后既崩,诸吕欲为乱,然内惧绛灌等高祖元勋,外迫齐国之强兵。故诸吕见诛,刘氏复安,诸侯王之兵势,实有力焉。

于是,在高帝的政治安排下,刘姓诸侯王与元老功臣合力消灭了吕氏这一支强大的外戚势力,稳定了刘氏政权。

之后,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然从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少其力”,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最后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