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迁都南京还有一线生机 为什么他却没有行动呢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0-25 属于:朱由检

  还不知道:崇祯为什么没有迁都南京的读者,下面第6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北宋钦宗的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了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钦二帝。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史家称之为南宋

  时年四十四岁的女李清照,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之际,遂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句,其中对于宋室的南迁,似乎是颇有些“遗恨”的。可终究还是为宋室国祚延续了一百五十二年,却也足以令人欣慰了。以至于在五百余年以后,当大明王朝亦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时候,朝廷虽多次计议南迁,而终又未能成行,以至于当李闯的大顺军于一六四四年攻破北京,灭亡了大明王朝的时候,就颇有些学者站出来,为崇祯帝的未能南迁而扼腕叹息。

  既如此,笔者倒是要问了,崇祯帝及他的朝臣们何以就没有如此的见识,而未能南迁呢?

image.png

  首先,乃是“邀誉有方”的崇祯帝,不肯负“弃宗庙陵寝”之责;

  其实早在崇祯十六年,在关外的清军越过长城首次深入大明腹地的时候,崇祯帝便曾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议过南迁之事。毕竟大明有一个现成的都城,即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南京,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南京仍保留了整一套与京师北京相仿的中央机构,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

  在李清的《三垣笔记》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传闻,懿安( 天启后张氏) 谓周后语云:‘此周延儒误皇叔也。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且历言周短。周后( 崇祯后) 以闻,上大怒,遣宦者往询索传语者,懿安坚讳,上坚清,迫欲自缢,不得已。乃遣周代征,盖观其后也”。

  由上文的记载,我们亦不难看出,对于南迁一事,崇祯帝并非不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的,不过是不想背背负放弃宗庙社稷祖宗陵寝的骂名,“遗恨于万世”而已。讲得直白点,便是我们今日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这是颇符合崇祯帝的性格的。

image.png

  其次,是部分朝臣态度消极;

  对于崇祯帝的这种心理,时人吴伟业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上意并非不欲南,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国请而后许”(据吴伟业《绥寇纪略》)。

  也就是说崇祯所希望的南迁,是得有一个流程的。也就是“举国请而后许”,让那些被他称之为“臣皆亡国之臣”的朝臣们为其去背负“遗恨于万世”的骂名。而这与朝臣们来讲,似乎又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明朝的士人可比皇帝“好名”的多,连皇帝都不肯自己去背黑锅的事,朝臣们哪里就能肯呢?其次是由于崇祯帝的多疑,另有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党争而苟延于朝堂的朝臣们,确实也不太能有胆识去力倡南迁。因为这是要冒着在南迁以后,极有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党争,而遭遇弹劾的风险的。发生于崇祯十七年的那次南迁之议,便是很好的例证。

  当时李闯的大顺军已经使得山西全境瓦解,于是驸都尉巩永固力谏南迁,左中允李明睿紧随其后,上疏公开提议南迁。其实李明睿与崇祯帝俩人早就通过气儿了,此时见有朝臣力谏,李明睿自然要陪崇祯帝把这出戏给唱圆满了。

  又迫于崇祯帝“毋轻泄”的嘱托,李明睿也只得委婉地申辩,极言南迁之后或有中兴的希望,且以唐肃宗灵武即位与宋高宗南渡杭州为佐证。内阁首辅陈演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坚决反对,光时亨甚至还斥南迁之议为“邪说”,尽管崇祯帝以训斥光时亨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南迁”倾向,朝臣们支持的还是并不多,(据彭孙贻《流寇志》)南迁之议就不得不再次被搁置了。

  如此看来,朝廷里占多数的朝臣是颇有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的。

image.png

  最后,则是另有一部分朝臣是坚决反对南迁的。

  在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君臣议事会上,李邦华与李明睿再次分别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监抚南京的两个方案,而群臣中的响应者依然了了,终于使得崇祯帝在次日于平台召见诸阁臣时表达了自己死社稷的决心。即便如此,崇祯帝南迁的准备工作依然在秘密进行着。

  直到了三月初三日,崇祯帝再次召集众臣于平台议事,当谈及前日李建泰上奏的“请皇上南迁,由自己护送太子先行”的主张时,这次光时亨不止表示反对,更是声称“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也就是说,将“太子南迁”都给斥责了一通。当万般无奈的崇祯帝再问战守之事时,众人又皆默然不语了。也正是于此时,崇祯喊出了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的千古名言。(据彭孙贻《流寇志》)

  那么如此“凌然正气”的光时亨后来又怎么了呢?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便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败走,他又投降了南明。既如此他又何以要反对崇祯帝南迁呢?笔者倒觉着应为个人利益使然。

  首先,他的家室基业皆在北京,这是他最不愿割舍的;其次则是,一旦南迁他手中的权力立马就要受到南京那一套机构班子的威胁。而且,崇祯帝的朝堂上如光时亨这般的人物,其实也并非少数呢。

image.png

  结语

  崇祯帝的“君王死社稷”,固然为其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其所致使的消极影响,也并不少。一位美国学者魏斐德的评论,就颇值得我们重视。他说,“崇祯帝未能南迁,使得大清入关以后,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机构,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原属于明朝的几乎全部的汉族官吏,并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终征服了南方”。反而言之,对于南明来讲,自是莫大的灾难了。笔者冒昧揣测,倘若崇祯帝能够力排众议,投下严旨,力主南迁并付诸行动,历史或是另一个样子,也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崇祯帝所称,“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似乎又颇有些道理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