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璘

属于::南宋

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之弟。

吴璘早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二人都以勇略知名。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璘、吴玠兄弟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功劳。晚年带病奋起,对抗入侵的金军。官至奉国军节度使,封新安郡王。

乾道三年(1167年),吴璘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七王之一。著有兵法两篇,已佚。

吴璘

人物生平

少年征战

吴璘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北宋末年,他跟随兄长吴玠攻城野战,抵御西夏,多次立下战功,累官至阁门宣赞舍人。 

绍兴元年(1131年),在箭箐关战役,吴璘切断金朝将领没立和乌鲁、折合的军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军被迫逃跑。在此战中,吴璘功劳最多,被越级提拔为统制和尚原(今陕西西南大散关东)军马。当时吴玠在河池(今陕西凤县西南)驻军,吴璘专守和尚原。等到金朝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金军布阵时分时合三十余次,吴璘都随机应变,金军到达神坌时,宋军伏兵四起,金军大败,完颜宗弼被流箭射中,惊慌逃跑。之后,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承制授吴璘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康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

绍兴三年(1133年),吴璘被任命为荣州(今四川荣县)防御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管辖阶州(今甘肃武都县)、文州(今甘肃文县)。这一年,吴玠在祖溪岭战败,吴璘此时仍然在和尚原防守,吴玠命令吴璘放弃和尚原,迁移到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以此来防备金军深入。

正如吴玠所料,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率领十万大军到达仙人关。听闻此讯后,吴璘从武州(今甘肃武都县东南)、阶州前来援助,首先给吴玠写信,认为杀金坪地方宽阔,前面布阵散漫,需要后面布阵阻挡.便可一战取胜。吴玠听从其建议,急忙修第二道防线。吴璘冒着重围征战,在仙人关和吴玠会师。金军果然奋力进攻第二道险要防线,宋军各位将领有的请求选择别的地形来把守,吴璘激昂地说:“我们的军队刚一交战就退下,这是不战就逃跑,我想金军很快就会离去,各位请坚持忍耐。”宋军鼓声震天、改变旗帜,和金军连续几天激战。金军大败,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从此多年不敢进犯四川。捷报传来,宋高宗任命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今甘肃临洮)。

大战告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吴璘入朝觐见,被高宗任命为检校少师及阶州、成州、岷州(今甘肃岷县)四州经略使,并获赐汉中的五十顷田地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朝廷把利州路(今陕西汉中)分为利州东、西两路,吴璘被授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在兴州(今陕西略阳)设置官署,管辖阶、成(今甘肃成县)、西和(今甘肃西和)、凤、文、(今四川平武)、兴等七州。当时“绍兴和议”已经完成,但吴璘治军训兵,仍如从前一样保持警戒。

绍兴十七年(1147年),吴璘改任奉国军节度使,原任的行营右护军之职改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其安抚使之职照旧。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吴璘因安定边境之功,被加授为少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吴璘兼领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改判兴州。自南渡(南宋建立)以来,还没有任命使相任都统制的例子,当时吴璘已授开府仪同三司(使相官衔)之官,所以被重新改派。 

力疾登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背弃盟约,率大军入侵南宋。高宗得讯后,拜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当年秋,完颜亮渡过淮河,命令金将徒单合喜为西路元帅,率兵扼驻大散关,派骑兵进攻黄堡。吴璘即刻带病乘肩舆赶往杀金坪,驻军于青野原,增调四川腹地各军分道前进,授给他们作战的方略。四川地区官阶最高的文臣、四川制置使王刚中前来与吴璘会合,一同商量计策。不久后,吴璘派人向契丹、西夏及金朝所属的山东河北等地军民送去檄文,声讨金军的罪行,让他们举兵进攻。

不久后,吴璘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但吴璘的病情加重,他只得暂返兴州,总领王之望五次派人驰马致信于朝廷,认为吴璘多病,为防不测,请调其侄、湖北京西制置使吴拱(当时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来四川,以协助西军作战。但朝廷均未答复,吴璘只能扶疾登仙人关,继续指挥作战。

入朝封王

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沈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以来,他常常与吴璘意见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也曾在奏章中攻击吴璘。在此情况下,吴璘抗章请求入朝觐见,孝宗赐亲笔信,表示同意。吴璘在入朝途中上表,请求辞去宣抚使之职并致仕,孝宗都不同意。

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抵达临安府,入宫觐见时,孝宗派宦官予以慰劳,并在偏殿召见他。随后,又允许吴璘去德寿宫朝见高宗。高宗看见吴璘,感叹地说:“朕与你,是一对老君臣啊,你可以经常到我这来。”吴璘叩头感谢。两宫(指高宗、孝宗)分别派来使者多次慰问吴璘,又命令皇太子拜见吴璘,封吴璘为新安郡王。不久后,孝宗下诏,仍任吴璘为四川宣抚使,改判兴元府。吴璘即将返回四川时,两宫都设宴为他饯行,倍极荣宠。吴璘至德寿宫向高宗告别,感伤落泪。高宗也为之怅然,解下自己所佩带的刀赐给吴璘,说:“想起朕时,看一看这把刀就可以了。” 吴璘到达汉中(今陕西汉中),修复褒城过去的塘堰,灌溉几千顷田亩,对百姓帮助很大。

吴璘所部精锐,史称其“精兵为天下冠”。但他步入晚年后,“既老且病”,健康状况极差。乾道二年(1166年)时,朝廷采纳四川制置使汪应辰的建议,传密旨道:如果吴璘遭遇不测,由四川制置使司暂领其职任。 

病逝川蜀

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十七日(6月6日),吴璘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孝宗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 除此之外,朝廷还越级赐给置办丧事的钱财。 

宋宁宗时,吴璘之子、宝文阁待制吴摠请求以吴璘配享宋孝宗庙廷,但此议未获同意。 

开禧二年(1206年),吴璘之孙、太尉吴曦发动叛乱,最终被杀。他的党羽及妻儿、叔父、弟弟等都被处死,吴璘的后裔被朝廷迁往湖广、浙江一带,只有吴玠的子孙免于连坐,以供奉吴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