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巙

属于::甘肃

李昌巙,生卒年不详,陇西(今属甘肃)人。唐大历八年至十四年(773~779年),他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今桂林)刺史兼桂管防御观察使。唐朝大历十二年(777年),西原州的僚人(今壮族先人)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大规模的反唐斗争。李昌巙受大唐天子之命,平定西原蛮(分布地区约在今广西西南部一带)之起义,虽斩首级众多,却又“俾亲作和,化戎为农”,受到朝廷嘉奖;他重修虞山庙,用先贤之德行和遗教感化民众,推行德治;他承前启后,在独秀峰下建立州学,重道爱才,开导地方豪绅资助办学,促进了岭南教育事业发展。因在桂州为官期间所办的几件大事而为后人所称颂。

李昌巙还重道爱才,这从他将落魄桂州的戎昱延为幕宾便可窥见一斑。戎昱(生卒年待考),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广德至大历年间,戎昱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一天夜里,李昌巙巡查境内,住进一家小店,夜深时隐隐听到笛声,他正待感慨作诗,又听得庭院里有个年青的声音吟诵着一首五律:“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李昌巙暗自惊奇,这位年青人的诗怎么作得如此合自己心意,天明一定弄个明白。次日,李昌巙找到戎昱,请他做自己的幕宾,很郑重地招待他。戎昱到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下了抒发怀乡思归之情的《桂州腊夜》,诗云:“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李昌巙。

与建立州学、推行儒家文化教育相呼应的是,李昌巙在桂州任内,还重修虞山舜庙,用先贤之德行和遗教感化民众,推行德治。在离桂林铁封山不远的漓江之滨,有一座独立在江边的孤峰,叫虞山,也叫舜山,它与江对岸的山遥遥相对。李昌巙考察虞山时了解到,早在魏晋北朝时,虞山的山下已建有祭祀虞舜的祠庙,叫虞(舜)帝庙。可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对古代圣贤虞帝的祭祀活动便中断了,庙已坍塌。为了倡导德政,于是,李昌巙决定重新修建虞帝庙。

建中元年(780年),李昌巙在虞山南麓重新修建了虞帝庙,在山上镌刻了“舜庙碑”。他邀请韩云卿撰写祭祀文章,由韩秀实和李阳冰分别书写碑文和篆额。碑文中写道:“惟虞传夏,夏德斯沦。更殷历周,以及嬴秦。帝号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礼无闻……”意思是说,夏禹以后的三千年间,德逐渐沦丧,历代帝王对虞帝不尊重、不祭祀,导致了地方百姓蒙昧,社会得不到治理。通过这次重新修建虞帝庙,隆重祭祀虞帝后,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今,这里已经“神和人悦,侵然如受其福,是岁寇贼歼平,年谷丰稔。五岭之人,荫受帝祉”。在碑文中,李昌巙还表示了要以虞帝为榜样,为民造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