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姜太公的艺术形象 第三辑 戏剧艺术形象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形象是意志的表现。太公在戏剧或舞蹈中的基本艺术形象就是“发扬蹈厉”。而这一基本艺术形象确立于周代“六舞”之一《大武》舞的形成。 周王朝的建立取决于牧野决战的胜利。而牧野战胜的武功主要归于太公。《·大雅·大明》已有记述。《大武》舞正是为表现太公佐武王伐纣的武功而作。《大武》乐的舞蹈很曲折。孔子答宾牟贾问指出“《大武》之备戒已久”是因为“病不得其众”;“咏叹之,淫液之”是因为“恐不逮事”。这些不仅说明舞蹈动作的曲折,更说明了太公运筹牧野伐纣的良苦用心和艰难。 孔子接着称太公“发扬蹈厉之已早” 为的是“及时事也”,即严阵以待、不失有利战机而一举灭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孙希旦集解:“发扬蹈厉,以奋其武,将帅勇决之气也。”这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同义。《史记·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动作和颜色变化迅疾,是舞蹈者的动作,更是太公牧野奋武鹰扬的形象。总起来说,《大武》舞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顿足蹋地,颜色勃然作战色的激烈威猛的动作,象征着太公佐武王伐纣勇往直前的意志。而以此树立起了太公在戏剧舞台和《大武》舞中的基本艺术形象。 元朝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被列为首部。平话既以武王伐纣为主题,则太公的形象仍是“发扬蹈厉”的基本艺术形象。与《武王伐纣平话》同时流传的《渡孟津武王伐纣》杂剧中的姜太公,也保持了上述基本艺术形象,并得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在周代《大武》舞和宋元时期平话、杂剧的基础上,太公的戏剧艺术形象渐趋定型。近代以来,京剧和多种地方戏曲都从《封神演义》中选取题材,编演了许多以太公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流传于西北、华北、华南等地的商周戏有49个, 而剧目名称多达100有余。这些戏的取材不外乎《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殷本纪》,近则《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多与太公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如《进妲己》《迷生岭》《炮烙柱》《金水桥》《回西岐》《比干剜心》《黄沙岭》等剧目,主要反映纣王残暴无道,荒淫腐败,纳苏妲己为妃而被九尾狐狸换魂,宠信奸臣崇侯,炮烙姜后和梅伯,残害太子殷洪、殷郊,囚姬昌于?里,烹醢伯邑考,涂炭百姓。正是纣王的无道而激起了太公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义愤和信心,于是与姬昌同仇敌忾,协力灭纣。在这些戏中,太公多不以主要角色出现,而与之有间接关系。 直接反映太公生涯艰难,逃离朝歌,隐钓磻溪,文王访贤拜师的有《姜子牙卖面》《姜子牙钓》《雷殛氏》《夜梦飞》《文王访贤》《飞熊扑帐》《文王拉车》《八百八年》及《渭水河》等剧目。其中《姜子牙卖面》说的是太公怀才不遇,家贫如洗,得到友人宋异人相助,卖面度日。但因命运乖舛,本钱折尽,其妻马氏见少识浅,谩骂羞辱之后即逼迫太公写休书而离去。《渭水河》等戏说的是太公磻溪隐钓,与农人武吉结识;文王夜梦飞熊,遂率文武官员磻溪访贤,路遇武吉,使之带路,到渭水滨磻溪兹泉终于访到太公, 遂拜为师。太公乘辇,文王拉辇808步。太公佐武王灭纣, 保周家有江山808年。另如《绝岭》《黄河阵》《三山关》《万仙阵》《战潼关》《摘星楼》及《斩妲己》等剧目,所反映的都是姜太公佐武王伐纣的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仙和魔斗智斗法,最终是邪恶归于覆灭,正义获得全胜,突出了太公智、仁、勇的高大全形象。 此外,社火作为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大武》舞”的变种。李斗《扬州画舫录》及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均有记载。其表现的艺术手法独特,造型逼真典型,通俗易懂。在中国西北地区,社火依然盛为流传。太公又是社火多种剧目中的主角。如“磻溪隐钓”,太公跪于“钓台”之上,背兹泉凝目静待,肩扛钓竿,钓丝之上,串八条鱼,旁有武吉捧薪候教。这一造型,形象而逼真地反映出当年太公苦心垂钓,等待时机一酬壮志的精神风貌。“文王访贤”一方面表现太公闭目垂钓,恬安自若的神态,另一方面则见文王曲躬行礼,尽显一副王者思贤如渴、礼贤下士的虔诚,令人无不对文王肃然起敬。“文王拉车”,太公胸有成竹地端坐皇辇之上,皓发披项,神态安闲。文王架辕拉车,不辞劳苦,足能动人心扉。“斩妲己”,由地方社火中的“扎快活”化装而成,……两兵卒扭妲己双臂而行,太公监斩,逼真而惊险,实是大快人心。至到太公佐武王伐纣的故事,在造型社火中表现得更为生动传神,都突出了太公“鹰扬”威烈、“发扬蹈厉”的气概和形象。 京剧脸谱中,姜尚的脸谱是老红整脸,以突出他的忠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