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姜太公的艺术形象 第二辑 小说艺术形象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姜太公在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始自中国古代与太公有关的神话传说、巷语街谈、志怪志人之作以及传奇讲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满、不断完善起来的,是历史的姜太公传奇和神化的结果。至元明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的问世,是太公在小说中高大全艺术形象的最后定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神话传说或传奇讲史中的姜太公只能以历史的姜太公为依据,没有历史的姜太公也不会有神话传说和传奇讲史中的姜太公。 作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先河,有关太公的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及传奇故事实在是多不胜数。《庄子》《尚书大传》《尚书中侯》《列仙传》《搜神记》《博物志》《外传》《说苑》以及旧本《六韬》《金匮》等典籍,都为太公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但是上述诸书又不无历史书的价值,因为其中的记述常可同“正史”的有关结论相印证;而且其成书年代多不晚于与之相印证的正史。寓言或齐东野语中都有可取之材,略述于下。 《庄子·田子方》虽是庄生寓言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但一见其中的“臧丈人”便知是太公的化身。寓言较早地揭示了太公当朝当代人对太公功业的崇敬及其基于此种崇敬的神奇性传闻。其一是文王得太公的神异。文王以神授圣人而兴周,奠定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神话传说的基础。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都可以与《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录文王说的“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的“先君王之命”相印证;其二,臧丈人执政三年,“列士尚同”,长官“同务”,周国大治而丈人功德斐然。但丈人不图名利而为使万“民有瘳”,则是在突出太公的圣德高才,突出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的高不可比的地位的同时,又树立起了一位功成身退的哲人形象。《尚书大传》《尚书中侯》等都称太公钓于磻溪,“得,腹中有玉璜”。“钓得玉璜”,则为后世所传“文王访贤”增辟了太公出佐文王为“天命神授”说的渊源。 《太平御览》十引《六韬》曰:“武王问散宜生:‘卜伐纣,吉乎? ’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交加而折;将行之日,雨韬车至轸;行之日,帜折为三。’散宜生曰:‘此卜,四不祥,不可举事。’太公进曰:‘是非之子所知也。祖行之日,雨韬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又《御览》十二引《六韬》曰:“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又《御览》七七六引《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于邢丘,轭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之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轭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欲洒吾兵也。’” 三说合一的意思是:太公佐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下伐上、以小伐大、以弱伐强的战争。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等方面的影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可不言而喻。以上三例表明:与其说“雨甚雷疾”预示着伐纣的不吉,倒不如说周国内部公卿重臣的疑惧保守心理而造成了太公佐武王伐纣的真正阻力。对同一事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太公与“群公”相比而见高下贤愚的分界。周公旦、散宜生可算是周国的公卿重臣。 见“风雨暴至” “雨甚雷疾”,散宜生以“不可举事”劝阻武王,周公旦以“天不祐周”劝阻武王。太公则以天雨是助我洗濯兵器、轭折为三是预示我军当兵分三路而进鼓励武王进发。《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太公的伐纣态度和“群公”的态度对比的史证。以上三说正可与这一史证相印证。正义战争必胜,伐纣必克,是太公早已坚定了的信念。这一信念坚定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君秉德而受之”,即武王和太公所进行的伐纣战争是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所以“唯太公强之劝武王”伐纣,是太公战前的庙算之胜。《孙子兵法·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又《人物志·流业》称伊尹、吕望“其术足以谋调胜”,都是说太公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庙胜之略。以上三说表明太公不信占卜而称“雨甚雷疾”是“洒吾兵”,是共同树立了太公义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气概及其重人事轻鬼神的庙胜者的形象。太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不但打击了内部妥协势力,坚定了武王伐纣的信念,也是他不辞百般运筹,不辞千辛万苦,不辞多方斗法斗智,坚持比德量力而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他自树为庙胜者形象的基础。而太公庙胜者的形象正是一贯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一贯于《封神演义》全书的姜太公的主体形象。 小说《封神演义》开卷说:姜子牙抱着元始天尊授予的《封神榜》离开昆仑山玉虚宫不久,路上遇到了申公豹。申公豹要子牙烧毁《封神榜》,姜子牙不从。申公豹于是为子牙作法赌胜,幸赖南极仙翁白鹤童子援救了子牙,而使申公豹祸心不得逞。但临离去时,申公豹却恨恨地对子牙说:他将借调36路大军讨伐西岐。这就预示着太公佐武王伐纣的艰难曲折。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太公义战必胜的必战信念。因而太公历尽艰险而打垮了36路殷纣大军,赢得了牧野决战的最后胜利。为了吊民伐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太公的一贯形象。《艺文类聚》收录的关于太公箭射丁侯的神话,《北堂书钞》引录《太公金匮》中关于太公役使南海君、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雨师、风伯诸神的神话和《搜神记》《博物志》等志怪篇籍中收录的关于太公为政灌坛而使女不敢经过灌坛的传奇神话,不仅表明了太公的大智大勇,更表明了太公的仁政德治,因而都成为完善太公形象的素材。《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正赖于上述多种素材得以更加丰满,更加完善了其在小说中的智仁勇全具的高大形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