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戊戌及庚子年间 死而不得其所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1.戊戌年间的奇特立场

      "是即是,非即非,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个形而上学的逻辑曾经被许多人所使用。然而,大千世界却并非如此简单,熙熙攘攘的尘寰中,并不是除了菩萨便是魔鬼。在戊戌年间一场新与;日的大搏斗中,李鸿章扮演了一个奇特的角色,远不是用"顽固"、反动,几个字所能概括的。

      前面已经说到,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考试的举人千余名,上疏清廷,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吹响了维新运动的号角,一场社会大变革就要开始了。

       就在这一年,康有为考中了光绪乙未科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之职,他又几次上疏,呼吁变法,虽得到了光绪帝及其汉文老师翁同和的赞同,但遭到满朝守旧大臣 的反对,无法实现。康有为认为"风气未开",必须先做宣传工作,使朝野上下一致拥护,才能进行变法。于是,这一年六月中旬,他在京师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 人,成立了强学会。并凑集了几千两银子,办了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叫《万国公报》,后来改名《中外纪闻》。每天印三千份,给王公大臣、士大夫免费赠阅。这是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件新鲜事。在长期大兴文字狱、压制舆论的清王朝统治下,出现了知识分子自己办报、鼓吹变法的活跃气氛,实在令人又惊又喜,自然就引起了 各种人物的关注。美、英公使及传教士首先给强学会捐赠了一批西洋书籍、地图,还有放大镜、显微镜等一批仪器。中国的一批封建官僚也给予了支持。两江总督刘 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王文韶各捐赠了五千两银子作为经费。宋庆、聂士成等将领也各赠了几千两。一时,维新事业成了全国瞩目的时髦事业。

       贤良寺寓所,"寂寞画堂深院"中的李鸿章也跃跃欲试了。他慷慨解囊,给强学会赠二千两作经费。以往,人们常说他出于投机心理,其实不大公允。他何尝不懂 得中国应当变法?如果说在奏折中说"变法求才,只是官腔,那么在私下里,他也曾同他的女婿张佩纶说过。"不变法国家就不能保,何谈个人身家性命黟他有变法 的愿望。然而,他仅仅捐赠了区区二千两之数,这个谨慎的动作大约只反映他对局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敢过露形迹。如果从这一点看,他有狡猾之处。但是,强 学会中的维新志士认为李鸿章卖国有据,大概想与他"划清界限"吧,便拒绝了他的赠款。

      这件事对李鸿章刺激甚大,他一向颐指气使,这次 居然受到了几个"小人物的"的冷遇。而且,这些"小人物,中,有人曾在甲午战争期间弹劾过他,强学会的活跃分子文廷式曾几次上疏,指责李鸿章父子遁敌卖 国,所以,李鸿章从个人私怨出发,准备一泄心头之恨。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正是李鸿章出访欧美五国期间,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文廷式等人"植党营私黟,盔以 毁誉为要挟弦,私立会党,开处士横议之风……请求罢斥文廷式,封闭强学会。慈禧正要打击甲午之战中的帝党人物,于是,下令罢免文廷式,驱逐出京。同耐,封 闭了强学会。这个同维新派为敌的御史大人,恰是李鸿章的亲家翁……他的弹章恰又在李鸿章刚刚出行之后上递,人们不难推知其幕后是李鸿章了。李鸿章在维新运 动初期,就从个人私利出发,充当了反对派。

      事物不会总是直线发展的,如果李鸿章一直处在维新派的对立面,今天我们来评述就要简单得多。但辩证法又一次捉弄了人,他以另一种姿态出现了。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7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维新运动正式开场。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维新志士康 有为、张元济,讨论了变法的具体问题。在召见他们之前,光绪帝先召见了荣禄和李鸿章。李鸿章退下之后,正好碰到了等待召见的康有为。他对康有为叹了一口 气,说。矗荣禄已经在皇上面前弹劾你了,他还告诉刚毅:皇上如果赏康有为大官,你就顶着,不要给。给一个小差事挫挫他的锐气……李鸿章说完,又叹了一口 气。果然,光绪在召见康有为之后,军机大臣就传出旨意,让康有为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实际只是总署的办事员。因为李鸿章把顽固派静密谋世露给康有为,康有 为对他很有好感。

      戊戌六七月问,京师大学堂成立,总办是协办大学士孙家鼐。李鸿章就劝孙家鼐聘请康有为作总教习,还托其他几个人分别向孙家鼐建议。当时,孙家鼐误认为李鸿章受了康有为的请托,他不肯任用康有为,结果,总教习一职聘请了美国人丁韪良。

       戊戌维新运动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被以慈禧为头子的封建顽固派镇压下去了。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日本,谭嗣同等六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许 多参与维新运动的官员被罢免,发配、监禁。被维新风暴卷进垃圾堆的科举制度及一些腐朽的封建官僚机构又被封建顽固派重新搬了出来。

      由 于李鸿章曾在许多场合说过"我不如康有为"的话,顽固派中有人把他当作康有为一党的人。有一次,慈禧拿出一份弹章对他说。"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连忙 叩头,说。我实在是康党,但废太后酌事我不知道,破部则例应当废除,如果旧法能富强,中国早就强大了,何用等到今天?主张变法的人就指为康党,我是逃不掉 的,实在可算是康党。刀慈禧听了,默然无语。

      前面说到,维新派中有一个人叫张元济,在北京办了个"通艺学堂",培养外语和数学人才, 受到光绪的奖励,还同康有为一起,受光绪召见。维新运动失败后,他被革职,正闲住京师,准备到外地谋一个职业。一天,李鸿章派他的幕僚于式枚去安慰他,问 张元济以后作何打算,张元济说准备到上海谋生。又过了几天,于式枚又到张元济寓所,对他说靠你可以先去上海,李中堂已经给盛宣怀打过招呼了,他会替你安排 的。黟张元济觉得自己只是李鸿章手下的一个普遍属员,并无涉交,李鸿章对他如此关心,很觉得奇怪。他到了上海之后,盛宣怀就主动去找他,说:搿李中堂已经 来信介绍你了,现在我请你到南洋公学去办译书的事。"张云济在1949年回忆这件事时认为。"李鸿章当时没有极对于变法的事,他不甚赞成,也不反对。弦这 句话很有分寸,大约可以反映李鸿章在维新运动中的态度。他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康有为,关心张云济,大约正是矗也不反对弦的表现。对于维新派主张开议院等,他 自然不甚赞成弦。

      慈禧在镇压了维新运动之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置光绪皇帝。她本想把光绪废掉,但又害怕列强反对,不敢冒 然下手。事实上,列强出于各自的目的,表面上看也曾支持过光绪变法,这个姿态就迫使慈禧在废立的问题上不能不掂掂分量。有一次荣禄奉慈禧之命去找李鸿章, 让李鸿章到各国使馆探探消息,为他们最后决策提供根据。这时,李鸿章目睹朝政混乱,觉得难以自处,就想了一个"避乱之计扫,对荣禄说"我早已成了闲人,很 少与使馆交往。如果任命我为总督,各国公使一定会来祝贺,我可以顺便探一探他们的口气。慈禧果然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99年12月29日)下 诏,令两广总督谭钟麟进京陛见,由李鸿章以大学士署理该缺。

      果然外国公使来祝贺了。还没有等李鸿章"试探",英国公使就首先提起了这个话头听说贵国要废掉大皇帝,果真有这种事吗?

      李鸿章一时被弄得措手不及,他只好连连摇头,宣称这是"谣言"。但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便拐弯抹角地说:

      "关于我国行废立的事,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不过,假如真有这种事,也只不过是中国的内政罢了,岂有外国人干预的道理呢?"

       英国公使冷冷地说道"我们友好国家,当然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但是,大英帝国的公使只认得‘光绪’两个字,其他什么人当皇帝,我们是否予以承认,这就要 请示本国政府了。"其他各国公使,大约除了俄国公使之外,都表示了类似的态度。李鸿章就告诉荣禄说:"外国人都不同意中国废掉皇帝。"荣禄又给慈禧作了汇 报。慈禧对洋鬼子虽然痛恨不已,但无可奈何。李鸿章帮助办了这件事,就去广州走上任了。

      途中,他经过上海,还专门看望了张元济。张 元济说。"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您还为他们卖什么命?"李鸿章含含糊糊地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李鸿章有个侄婿恸宝镫,同维新派人士颇有往来,李鸿章在 上海曾同孙宝馆聚会于《昌言报》(维新派所办,时已封闭)旧址,他们有一段对话:

      李:我去广州是奉懿旨追捕康党的。如果捉到康,梁这两个人,功劳很大,要超过平定太平军和捻军,我也会晋升爵位。(说罢,哈哈大笑。他问孙宝链:)你是康党吗?

      孙:是康党。

      李:不怕逮捕吗?

      孙;不怕!中堂要捉康党,先捉我就是了。

      李:我怎么能捉你?我也是康党啊我想了几十年也做不到的事,人家做到了,我很惭愧呀也许有人会问,这里引用这段对话,不是证明李鸿章是康有为的同志,是维新运动的支持者吗?

      不丝皇塞上充当孑鬻印量翩肃蚕嘶盼帮酱

       就在他受命为两广总督的第二天,清廷下沼,命沿海各省疆吏悬赏缉拿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去广州同样带着这个使命。他到任之后,逮捕了海外三个志士的家 属。有个人的祖母,年已90多,竞死在狱中。康有为的祖坟也给挖毁。慈禧还命他派人到香港诱捕康有为。李鸿章是否真派人,不得而知,但他向清廷汇报时说: 因为香港英国当局对康有为严密保护,无从下手。

      他的上述行动同他在上海、北京等地的言论判若两人,这种极其矛盾的现象集中在李鸿章身 上,如何理解?通常,人们总是说:他对维新派的同情是他耍两面派、投机的表现。然而,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李鸿章当着慈禧的面说那一番话,难道也是想"投" 什么"机"?他关心着一个被罢斥的下属官员,又何须要这种"两面派?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大约就表现在任何人都不是以"好,坏,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出现吧。

       其实,这种矛盾在李鸿章身上已经表现过几次了。在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曾很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本性,也明确表示要准备用战争打击日本 的侵略气焰。然而,事隔不久,他就一反常态:畏缩、避战、求和。在戊戌年间也是如此,尽管他完全懂得不变法就要亡国,但最终又充当了慈禧镇压维新派的工具 二他何以要随着慈禧转移?归结底,还在于为个人的荣华富贵所支配。梁启超对他解剖得比较深刻,他说。

      "即如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弊病,李鸿章、张之洞何尝不知道?何尝不痛心疾首而痛恨不已呢?"但是;"除旧弊,立新法最容易遭人恨,犯众怒,所以,那些保身家性命、保名保位的人是不肯去做的。"

      李鸿章只是个以私利决定自己立场、态度的政治矮人、庸人!

       李鸿章和慈禧有一个共同点:对权柄十分重视,十分敏感。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已没有多少权力,但依然孜孜以求。有一次,混迹维新派中的野心家袁世凯去薤会 地,劝他说;"中堂大人是元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朝廷对您如此冷淡,给一个首辅的空名,形同寄身旅舍,实在过于不合算。不如暂时告老归乡,颐养于林泉 之下。等朝廷一旦有事,需用将帅,不能不倚重老臣……"话还没说完,李鸿章就呵斥道。停!停袁世凯,你是为翁同和作说客的吧?他想要当协办大学士,我退 了,就腾出了一个位置他好去填补。你告诉他,教他不要做好梦……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我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 缺臣子对君上,有什么计较的?什么叫合算不合算骂得袁世凯低头无语。

      他对权力十分敏感,别人一说告退,他就想到是权力之争。他的话冠冕堂皇,什么"对君上有什么计较……什么"死而后已决不无故告退,虽然动听,实则是舍不得丢,下权力。

      好权、恋权乃至屈从权势,阿附慈禧,这是必然的,所以他站在慈禧一边参与镇压维新运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2.庚子年间

      戊戌维新失败了,但中国并没有沉默,农民英雄奋起抗争了。中原大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李鸿章又一次以独特的面貌出现,最后,仍不免与慈禧集团殊途同归,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外国侵略者的肆意掠夺,传教士横行各地,使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迅速激化。在山东、直隶,帝国主义修建铁路,役使民佚,强占耕地,拆毁房屋,挖掘坟 墓,使无数的家园惨遭破坏,侵略势力还网罗地痞恶棍,横行乡里,包揽讼词,干涉官府,欺压百姓。人民大众反侵略的怒火喷发出来了。

      成 千上万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他们手持原始武器,高呼"扶清灭洋黟、驱逐外国强盗的口号,为民族伸张正义,为受欺凌的群众打抱不平。在素来搿官贵民贱"的中 国社会,民众离开了官的节制,聚众结伙,不管有多么正当的理由,在贵族老爷们眼里,都无异于"草寇"、土匪,都要受到诛戮和贬斥。然而,这毕竟是民气的发 动,连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容闳也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然而,以出卖维新运动而爬上高位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对民众运动却十分仇视,他一到山东便挥起屠刀,大肆屠杀义和团群众。义和团首领朱红灯和成百上千的爱国群众惨遭杀害。

       义和团的发生既是民族矛盾的产物,它就不会因袁世凯的镇压而消失。义和团迅速发展起来,由山东到直隶、山西,到处拳厂林立,习武练艺,自制刀矛。清廷几 次下令禁止拳厂、缉捕拳民,但是点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清政府逮捕、镇压,力所不及。在天津城南、山东任邱,义和团群众几次打败了镇压他们的清军。光绪 二十六年四月(1900年5月),义和团在直隶涞水全歼了镇压他们的清军,击毙了清军副将杨福同。不久,攻克涿州。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公使对于"扶清灭洋"的拳民更是视若洪水猛兽,多次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慈禧集团对洋人畏之如,自然无不遵命,但除了颁发几份诏书之外,对于越来越多的武装民众,实在剿抚两难。

      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清军真的无法对付手持原始武器的民众吗?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内部,对义和团是"剿"是"抚黟,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争权夺利、维护个人独裁专制的卑鄙私利所决定,慈禧集团倾向于支持"义和团了。这还需要从戊戌变法之后的政局说起。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把光绪囚禁于紫禁城中南海的瀛台,慈禧第三次执政。但她不以此为满足,还在处心积虑地为废黜光绪而筹划。前面已经说到,她曾让 荣禄转告李鸿章,探听列强的态度,但遭到了各国公使的反对,慈禧误认为洋人支持光绪,内心痛恨不已。其后,又令沿海各地悬赏捉拿康有为、梁启超,甚至派人 到日本去刺杀康、梁,但都没有得逞,她以为洋人故意同她为难,更增添了对洋人的仇视。梁启超在日本办了一份《清议报》,撰文称颂光绪,攻击慈禧独裁、嗜 权、专横、阴险毒辣,慈禧认为是洋人所支持。她一生中对洋人的仇视达到了顶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