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此路不通,因为不许去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在大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开启了自强运动的一个新阶段。在欧洲却是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普法战争爆发,掀起一场冲击全球的军事变革大潮。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李鸿章转向持久战

       由于高升号的被击沉,李鸿章的南北夹击计划宣告破产。但在日军已控制汉城的情况下,北路清军却平安入驻了平壤,牙山孤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也全师而退, 千里转进,得以与主力会师,最终与日军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也可谓不幸中的一大幸事。难怪盛宣怀要以手加额,庆幸:"倭兵早到大同江……平壤居然不失,诚国 之福!"

      但新的难题也随之产生。

      困难来自于未来的战场的独特性。

      中日即将展开较量的战场,从朝鲜半岛始,经辽东半岛、直隶平原,至山东半岛终,环绕渤、黄海,其东端是此战双方争夺的直接目标:朝鲜,西端是大清国的重心:京师,南北两端则分布着北洋水师的基地:旅顺与威海

      在这个战场上作战,陆军的进退与海权的消长密切相关,侧后的安全重于正面的进退。这种独特的地理特性,为中日之间的大战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可具体来看一下这个战场:

      交通

      朝鲜长期闭关锁国,缺乏现代意识,一公里铁路也没有修筑,交通原始落后。北部多山,大军行止、物资转运,尤觉困难。

       至于大清国,虽然李鸿章早在同治朝就开始呼吁修筑铁路,但受制于强大的反对势力,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偌大个大清国,用了20年的时间,一共 仅修建了约400多公里铁路。其中,刘铭传台湾修了107公里,张之洞在大冶修了28公里,其余就是李鸿章的功劳了。

      而日本在 1893年就已经有了2039英里铁路。出九州就是釜山,便于登陆。从直线距离上讲,从汉城到釜山,与从汉城到平壤,均为500华里。但北部多山,气候恶 劣,清国铁路向朝鲜方向只通到山海关,出了关清军就只有徒步行军开往战场。辎重转运全靠畜力。所以清军的交通困难大于日军。

      相形之 下,海运即快捷又高效,但在双方海军战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开战后,双方都不敢轻易在朝鲜西海岸展开大规模海运。但日本以其地缘优势,可以在北洋水师作战 半径外的朝鲜东海岸登陆,更可趁机袭扰北洋沿岸各战略要点。清军却限制于作战基地和后进保障,既无法作同样的机动,又难于打击日本本土。

      通讯

       朝鲜有两条电报线,北线为中国修造,由仁川至汉城经平壤过义州,入中国东北,连接于北洋。南线为日本修造,由汉城至釜山,由海线通日本。表明上是平分秋 色。但前述局势的发展迅速打破了双方之间微妙的平衡。由于日军先入汉城,这就等于控制了朝鲜通讯网的心脏。六月二十二日,日军攻占中国驻朝电报局,平壤以 南讯息全断,牙山叶志超部彻底成为孤军。"须俟大军到平(壤),兵进一步,线通一步,方能守护"。

      后勤

      当时入朝 清军的后勤基地有二:一为天津,一为奉天。交通线则有四条:一由大沽海运经旅顺、大孤山至大东沟;一由大沽海运至营口,再转陆路至九连城;一由天津以铁路 运至山海关,再由陆路经锦州、牛庄、辽阳至九连城;一由奉天陆路至九连城。所有四条线过鸭绿江后汇为一路,经义州—宣州—定州—安州陆路至平壤。

      换句话说,在朝鲜境内,平壤守军等于"只有一条陆路联络线。且其一部接近海岸,故在平(壤)(清军)诸将深感其危险。"

       同样糟糕的是,中国用银,朝鲜使用本地铜钱,战火一起,银铜比价大跌,"每两仅易制钱七百有奇",仅相当于国内购买力的一半。"所有添营、购械、转运各 费不可胜计,与内地用兵情形迥异。战事既开,利钝迟速,均难预期。而各项开支,刻难停缓。"以至于大战在即,李鸿章不仅要忙着部署军事,还要从国内运铜去 朝鲜就地铸钱,以平衡物价。

      上述两点合在一起,就是李鸿章的一句话,"悬师远征,道路险艰,转运之费尤巨。"

      当然,清军也有清军的优势。

      在这个战场上,清军最足以自豪的就是李鸿章倾25年之力,苦心经营的北洋海防系统。这一系统,以(天)津(塘)沽、旅(顺)大(连)、威海三大要点为依托,守则拱卫京师门户,进则保护朝鲜,威慑日本。

      所以李鸿章才说:"就北洋防务而论,各口频年布置,形势完密,各将领久经战阵,固属缓急可恃,即甫经创办海军,就现有铁快各艘,助以蚊雷舰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尚未敢轻窥。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上劳宵旰。"

       当然,这两个军港也不是没有缺陷。以威海论,本来还该有第四期工程,即加强后方的对陆防御。但由于财政制肘,未能兴办。旅顺的情形也大体相仿,这样一 来,两港对海防御虽然固若金汤,可陆上的后方安全却成了他们的阿克琉斯脚踵。不过,只要北洋水师在,日军不敢作两栖登陆,北洋沿海就是金汤铁城。

      这个独特的战场决定了李鸿章所能选择的战略。

       李鸿章的方略是,北洋水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和日本联合舰队发生主力会战,而是依托北洋海防工事,作攻势防御。即战略上避战,取守势,战术上伺机巡游渤、黄 海,威胁日军海上运输线。这样日军忌惮北洋水师,在取得制海权前,不敢轻易在三个半岛的侧后登陆,清军就可以逐步动员全国陆上力量,与之作正面的持久消 耗。用李鸿章自己的话概括,就叫"保船制敌"。保船就是保住海上有生力量,取老子"控而不发"的智慧,威慑日军的软肋。然后将战争导入持久战的轨道。因为 当时的日本经济实力有限,连年扩军,负债累累,其土货多销往中国。只要中国将经济战与军事上的持久战相结合,"檄行各(海)关,暂停日本通商,日货不准进 口。"这样日本虽有快船快炮,却已无用武之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