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交事务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弱国无外交。清朝政府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朝廷上下一派乌烟瘴气。西方列强趁此时机,进行了疯狂的侵犯与掠夺。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西方列 强节节退让,到处签协议、订和约,这时,势必要有个人出来主持这方面的事物,他们选择了李鸿章,把他推上了中国外交的舞台……

      常胜军的终结者

       李鸿章和洋人打交道是从他到达上海之后便开始的。1862年9月,"常胜军"的第一任头目华尔被太平军打死,引发了由谁来继任的问题。英侵华海军司令何 伯向李鸿章推荐了华尔的副手美国人白齐文。李鸿章多方周旋提出条件,"常胜军"属于中国的军队,要由他统一调遣。不久,李鸿章派白齐文去援助南京的湘军, 可是白齐文却不听命。

      白齐文不敢和李鸿章直接作对,便拿在松江的道台杨坊出气。他跑到杨坊家里,将他毒打一顿,同时将杨府中搜到的四 万块洋银抢劫一空。白齐文干了坏事自觉理亏,逃到英国军队中隐匿起来。曾国藩对李鸿章援军未至一事倒不怎么在意,因为他要求增援只是想招回程学启部。至于 "常胜军",曾国藩说过这么一段话:"常胜军不来南京没什么不好,来了倒没有什么好处!"李鸿章却对白齐文不听调遣、殴打朝廷命官且入室抢劫之事不能容 忍。当然,这种棘手之事老奸巨猾的李鸿章不会亲自处理,他令吴煦限期将白氏捉拿归案,要求"常胜军"转由中国官员接管,外人不得干涉。英国军队见李鸿章真 动了怒,觉得不便为一个白齐文破坏中英两国关系,决定交出白齐文。然而,英国驻华水师司令迪佛立与白齐文私交甚笃,强硬坚持不肯交出白齐文。李鸿章决心以 此为突破口,改组"常胜军"。李鸿章改组"常胜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削减"常胜军"的经费,将钱省下来发展淮军;二是收回"常胜军"兵权。无理也硬三 分的英国人当然不会同意李鸿章的改组方案。英国政府任命戈登为新任"常胜军"统领以取代白齐文。

      戈登的到来使李鸿章心中着实"咯噔" 了一下。他意识到英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常胜军"领导权的险恶用心,不能与其硬碰硬。李鸿章遂托人调查戈登的底细,得知戈登出身于军官世家,对军事地形学和 步炮联合作战有精深的研究,性格弱点是爱慕虚荣、贪财。戈登一到中国,便受到李鸿章的热烈欢迎。

      戈登来中国之前听说李鸿章是一个铁腕 人物,将前任吓得躲在军舰里不敢出来,早已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但见到李鸿章后,戈登改变了看法,他在给英国政府发去的公函中极力称赞李鸿章,称其是中国 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人正直、思想先进,热心发展西方军工业,我们英国政府不但不应与之作对,而且应全力帮助支持。

      戈登和李鸿章最初的合作还不错。可是,由于"苏州杀降"一事,导致戈登对李鸿章极为不满。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在戈登和郜永宽等人私下交易之后,戈登自认有功,要求李鸿章给常胜军发两个月的恩饷,并威胁李鸿章说如果不给,就要辞职。李鸿章回答说他会考虑。然后, 戈登去看望苏州城中的郜永宽等人,郜永宽表示对戈登的安排很满意。后来,戈登听说李鸿章只答应给一个月的恩饷时,他就真的开船准备走了。戈登刚刚走出城 门,就听到有枪声,他感觉很奇怪。有人告诉他说,李鸿章不允许郜永宽他们保留旧部,在派人鸣枪示威。戈登感觉事情不妙,于是派人去抓李鸿章。可是他没抓到 李鸿章,自己反而被淮军扣留。第二天早晨,戈登得知郜永宽等人已被李鸿章杀掉!戈登怒不可遏,他觉得李鸿章不但不给恩饷,还在郜永宽等人的事情上把自己给 玩弄了,大英帝国军官的颜面往哪里放?他气急败坏地拿着一只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说要杀了他。之后,戈登提出要李鸿章辞职,把李鸿章交由北京政府审判,否 则,就要率领"常胜军"把淮军已经收回的地方再夺回来,交给太平军。

      李鸿章派出"常胜军"的军医即后来帮助李鸿章兴办洋务的格里出 面调解。英国也派人做李鸿章的工作,要求李鸿章给戈登写道歉书,被李鸿章拒绝。后来李鸿章拨给"常胜军"7万两军饷,又派出朝廷新任命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 人赫德前去调停。赫德的前任、英国人李泰国因为和李鸿章作对,没有落得好下场。戈登听了赫德的话,想想自己离开"常胜军"之后也是没有更好的着落。于是, 他又回到了"常胜军"。

      此后,戈登和李鸿章的关系一直不错。戈登还多次对人夸赞李鸿章,说他是个有头脑的军事家。1863年,淮军攻 打常州。常州将领吸取苏州的教训,拼死守城,不肯投降。李鸿章请来戈登协助,戈登用大炮轰开了城门,协助淮军收复常州。由于戈登事先没有征求英国官方的同 意,英国感到难以控制"常胜军",英国驻军司令伯郎向英国政府提出解散"常胜军"。上海防务由驻沪英军承担。

      李鸿章虽有思想准备,却 万万没料到英国会同意解散"常胜军"。机不可失,李鸿章当即宣布解散"常胜军"。李鸿章一宣布此消息,英国人倒不满起来。驻华领事巴夏礼发出照会,称解散 "常胜军"一事只有英国公使方可办理,李鸿章无权作出决定。李鸿章深知英国人的脾性,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想彻底摆脱"常胜军"就困难了。戈登又犹豫不决。 李鸿章知道戈登一向好名,便以躲在军舰中的白齐文为例,晓以利害,告诫戈登,人生在世名声最为重要,不要为别人的利益把自己给毁了。李鸿章派出丁日昌劝告 戈登要吸取白齐文被解职的教训,说"常胜军"现在名声不好,你留在这里对你的名誉也有影响,你要为自己考虑。李鸿章迅速筹集遣散费19万两(超出3万 两),全部交给戈登。只留下炮兵600人和洋枪队300人,外国教官11人,其余全部解散。戈登拿着钱,还得了清政府颁发的提督荣誉军衔,风风光光地回英 国去了。事后,曾国藩赞叹李鸿章居然能够驾驭外国人。

      立约制法护华工

      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很多西方国家从中国沿海口岸掠卖华工到南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各岛充当奴隶。华工在国外受着非人的待遇,饱受了种种苦役和刑罚。

      秘鲁就是当时极力进行这种活动的主力。1854年,由于秘鲁颁布了解放黑奴法令,造成了本国劳动力的极度缺乏,因此秘鲁开始实行"中国人法令",采取鼓励掠夺中国劳动力的活动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

       这样一来秘鲁大大地加强了掠夺华工的力度,1864年有6000多人,到1875年已达11万人。华工在异国他乡遭到了非人的残酷待遇,这引起了李鸿章 的深切同情和高度关注,他说,在秘鲁,华工"十人有九人死于非命",要是还不制止这种非法的活动,那么"荼毒人民,将何以了期"。

      1869年和1871年,总理衙门分别接到秘鲁华工联名写的求救信和控诉信。李鸿章得知此事后,十分同情在外华工的遭遇。他认为朝廷应该为他们做主,应该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1873年8月,秘鲁与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其全权大使葛尔西耶随后来华。他想在北京与中国签订条约,结果未能如愿。

      10月中旬,葛尔西耶到了天津,与李鸿章谈判长达8个月之久。李鸿章想借此机会"严定招工章程"。而葛尔西耶却想着使拐运华工合法化。两国的想法截然对立。

       10月24日,在第一次谈判中葛尔西耶拒不承认秘鲁迫害华工,反倒狡辩说秘鲁有保护华工的法律。李鸿章又举出历年来的案例为据,其中包括1869年和 1871年华工先后联名所写《诉苦公禀》,叙述了华工在秘的悲惨遭遇: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有时甚至在工作时还戴着枷锁,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工作环境十 分恶劣;雇主也不把华工当人看,任意刑杀,很多人无辜死去。这一切都"叠经控发有案",中国人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只有秘鲁首先无条件送回被拐的10万华 工,而且不再进行这种非法活动,中国才同意签约。李鸿章态度强硬得很。

      葛尔西耶自恃有英法的支持,谈判时飞扬跋扈,以为这样能使李鸿章乖乖就范,然而却碰了一个硬钉子,吃了一惊。

       10月26日又开谈判。葛尔西耶继续为迫害华工进行辩解,同时还要到北京呈送国书,想借助各国公使的力量迫使清政府就范。李鸿章拿出了华工《诉苦公禀》 原件,葛尔西耶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来。随后,李鸿章又说:"汝国凌虐华工,我大皇帝久有所闻,亦必不喜尔递国书。"这有力地打击了葛尔西耶的企图。后 来他告诉李鸿章,秘鲁与日本订约也不过7个月,所以也想与中国尽快签订条约。李鸿章反驳道:"汝来中国即耽搁三年,恐仍议约不成。"因为"拐去华人10万 之多……交涉三年如何说得清楚。"这杀了葛尔西耶个措手不及,无言以对。

      此后的数次谈判中,双方仍是争执不下。李鸿章告诉他中国的原 则是先订立保护华工章程,由中国派员赴秘调查,然后再订约。但葛尔西耶对此积极的建议置之不理,拒绝送回被害华工。他扬言:对华工"保护不保护,全系立约 不立约,欲得一言,以定行止。"他还以回国断交来威胁清政府同意签约,而李鸿章还是坚决不予让步。葛尔西耶在天津待了两个月,根本无法达到目的,他抱怨天 津是"不好的地方",便前往北京。但总理衙门仍让他回到天津与李鸿章继续谈判。葛尔西耶请来英国威妥玛、梅辉立、美国的施博和法国的林椿等各国公使和领事 来调停。这些人表面上好像是中立的,实际上却是向着秘鲁一方的。

      英国公使威妥玛让梅辉立来天津转告李鸿章:秘鲁不远万里遣使来与中国 谈判订约,"若中国置之不理,必为各国所轻视",催促他尽快签订条约,而且"毋庸请用御宝,亦毋庸定期互换"。李鸿章认为这是私订条约的事,坚决不答应, 说:"此层实难遽(jù)允。"他对英国公使袒护秘鲁一方很是不满,对着梅辉就把威妥玛批了一通,还让梅辉立转告威妥玛,"若必强中国以难行,万万不能从 命"。

      1874年5月,葛尔西耶又回到了天津,重新谈判。

      李鸿章十分清楚这次谈判的重要意义,知道自己担负着华工今后的命运,只能竭尽全力为他们争取权利。他在重大问题上"逐层辩论"、"再三驳改",终于签订了《查办章程草案》,在华工的保护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之后,葛尔西耶提出了条约的草稿,共51条,说要按国际习惯签订条约,态度很强硬。李鸿章也不示弱,也针对性地提出20条,这回葛尔西耶还是反对,双方 都坚决不让步,谈判毫无进展。后来李鸿章考虑到如果不尽快达成协议,"在彼华人十多万人不免更受毒害",总理衙门也示意可作一些让步。最后,李鸿章依国际 法与葛尔西耶就通商条约19款和已经订立的查办专条进行磋商,在双方都作出让步的前提下,于1874年6月26日签订了保护华工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和 《中秘友好通商条约》19款。

      条约使得华工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为了彻底解决贩卖华工和迫害华工的问题,李鸿章与葛尔西耶"反复争论,几乎舌敝唇焦至往复数十次",终于有了令人较满意的结果,他一边向朝廷奏报,一边等着中秘建交,准备在第二年正式签约。

       李鸿章接下来要解决秘鲁、古巴华工悲惨处境的问题了。年底,陈兰彬、容闳分别提交了古巴、秘鲁华工情况的调查报告。早在中秘谈判时,李鸿章已派遣容闳秘 密赴秘鲁调查。这次调查取回了呈词、照片、口供以及证人,全部都显示华工的待遇比黑人更加悲惨,他们被卖开山、糖寮、种蔗和鸟粪岛等处,许多人还没有到合 同年限就被打死或自尽,或是投入火炉、糖锅而死。血淋淋的事实证实秘鲁根本不执行条约。

      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初八日,秘鲁换约 大使艾勒莫尔来华,立即遭到了李鸿章的严厉指责,说秘鲁言而无信,不履行条约,现在只有先落实查办和保护的办法,"或加订条款,或添用照会,再将前次议定 和约一并互换"。李鸿章准备让秘鲁对保护华工作出书面保证,然而没有成功,于是他不再直接与密使谈判,而是奏请清政府改派丁日昌代替自己,自己则在幕后指 挥。

      丁日昌根据李鸿章的方针展开了外交交涉。然而,双方难有共识,谈判几乎陷于破裂。就在这时,英美提出担保,说秘鲁在换约之后肯定 会交出照会。李鸿章还是强硬地坚持原先的意见,同时他致函总理衙门说:从前尚未深熟该处凌虐华工情形如此真切,尚可含容将就,自陈、容二员节次分往详查, 始熟该国虐待华工甚于犬马,受虐自尽者,每日不知凡几。凡有血气之伦,莫不切齿。今若不于照会内剀(kǎi)切议明,即含混与之换约,则是从前既往之华工 不能使生,而随后复往之华工又将就死,而十数万日在水火,喁喁(yú)待援之人,更无来苏之望矣。

      他提出,为保护华工的利益,必须慎重换约。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他向秘鲁大使提出了最后通牒,宣布如再不让步,中方将采取行动:

      一、暂缓批准条约;

      二、将秘鲁违约及虐待华工情况公诸各国;

      三、若依然拒绝于换约时添入照会,则不必去北京。

      艾莫勒尔非常被动,他懊恼地说:"看来莫若立即去日本好了。"

      有了容闳的调查材料,李鸿章和丁日昌在谈判中更显强有力了,对艾莫勒尔说:"华工受苦之地方,受苦之时候,及欺凌人之姓名,皆确可凭。"

       在事实面前,艾莫勒尔只好承认"容闳所言华工受虐情形算得凭据"。这样,他开出了相关的照会,李鸿章也在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作了让步。七月初七日,艾 勒莫尔发表了一项声明,要保护华工:秘鲁将给予"中国移民以最积极的保护,防止他们遭受最低限度的虐待";保证他们"能安居乐业"以及"他们的人身安全与 财产";并保证对中国所派使者给予密切合作,与之切实商议华工事宜。中秘条约也在这一天于天津正式签订。

      《中秘查办华工专条》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保护侨民的条约。李鸿章要让所有在外的华工都知道,朝廷还没有忘记他们。大清国虽然力量微弱,但还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的臣民。李鸿章 说,海外华侨如果知道朝廷还惦记着远在异国的他们,那么一定会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激起他们效忠中华的正义之心。李鸿章由此想到,华工在外距离中国遥远, 朝廷根本无法知晓他们的情况和安危。于是,李鸿章还考虑到如何向海外各国派遣使者。清政府深以为然,决定派陈兰彬为出使美、西、秘国大臣,容闳帮办一切事 宜。不过直到1878年初,在清政府简派公使已将近3年的时候,陈兰彬才磨磨蹭蹭地出洋赴任。

      《中秘查办华工专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在秘鲁华工的待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护侨条约。从开始谈判到正式换约,经历了激烈的辩论,长达两年之久。事实证明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保护华工政策的首倡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