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名人历史故事: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名人语录

      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

      ——《黑江述略序》

      李鸿章是清末著名的大臣。他极力倡导国家变革,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改革科举制度,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等措施,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名人历史】

      李鸿章(公元1823年-公元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李鸿章靠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他虽然生于封建末世,但雄心勃勃,力挽狂澜。他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功绩在于兴办洋务,极力倡导国家的变革,建立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改革科举,派遣留学生。他的这些举措改变了当时愚昧保守的社会风气,洋务运动也因此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他6岁的时候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由于他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与严师的巧妙指点,他的学习成绩大有长进。

      公元1843年,年仅20岁的李鸿章?千里迢迢来京应试。虽然这次应试落举了,但是他却在京都结识了一位挚友。这就是后来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为他日后青云直上打下了基础。此后,他继续用功苦学。果然不负众望,公元1847年,李鸿章终于在会试之中得中进士及第,最后升任翰林院编修,从此他的政治生涯便开始了。

      正当步入仕途的李鸿章,意气风发、展望美好前程之际,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军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连连败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了李鸿章的身上,从此便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政治生涯。

      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之后,便进行了大规模的西征与北伐,并夹击安徽。李鸿章回到安徽协助吕贤基、李嘉端等人办团练,阻止和打击起义军。由于太平军声势浩大,李鸿章连连吃败仗,走投无路之际只得投奔在江西南昌"围剿"太平军的恩师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攻下安庆,准备大举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南京。恰好江苏缺少主帅,他上奏推荐李鸿章担此重任。朝廷应许。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朝廷下令李鸿章招募淮军7000人,按湘军制度制定了营制,从此建立起了继湘军之后的另一支武装——淮军。

      李鸿章率部到达上海之后,面临着吏治腐败,政局动荡的现实。当时,太平军大兵压境,淮军武器极为简陋,李鸿章面对这一切困难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他首先撤换了江苏省一些庸碌无能的贪官,整顿了吏治,同时结交外国势力和新兴买办阶层,广筹财源,训练了军队,购买了新式武器装备。很快淮军就全部使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了。李鸿章还请洋人来训练军队,这样一来,淮军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成为牵制太平军东线战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敌。

      同治二年九月,太平军与淮军在苏州附近展开了一场激战,经过几次拉锯战,太平军渐渐抵挡不住淮军的洋枪洋炮,最后包围圈渐渐缩小,兵临城下。李鸿章丧心病狂,调来20多门大炮轰毁了苏州数段城墙。李秀成等人指挥太平军多次打退淮军的进攻,把李鸿章牢牢地堵在城外。李鸿章施以诱降和内部分化瓦解的伎俩,派人诱降城内八王。结果叛徒刺杀了守城将领谭绍光,向李鸿章投降,第二天李鸿章入城之后,将乞降的八王全部杀掉,同时还有2000多名太平军倒在了血泊之中。李鸿章因攻克苏州有功,被赏加太子太保,从此他便名播四海了。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军占领的江宁(治今南京)久攻不下,清廷督促李鸿章率军与湘军一起攻打。李鸿章克苏州之后,又相继攻克了无锡常州等地,进逼天京外围。考虑到与曾国藩的师生关系,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攻打天京的战役,而是把这一次能获得大功的战役留给了自己的恩师曾国藩。六月,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攻下了江宁。

      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仍然在北方继续战斗。清政府派李鸿章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李鸿章制定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来限制捻军的流动,同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是集中兵力向东捻军进攻,不久就将东捻军围困于黄河以南、运河以东、六塘河以北与大海之间,陷入了李鸿章的包围。同治七年,将捻军首领赖文光俘获,并在扬州将他杀害。东捻军失败,西捻军也处在被围困之中,不久,西捻军也被消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李鸿章就绞杀了捻军主力部队,因功被清政府赐加为太子太保衔。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二月,李鸿章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代理湖北巡抚,十二月,清廷下诏要他救援贵州,还没有出发,又改为救援陕西。第二年七月,他率军剿灭北山土匪,正好天津教堂发生事端,朝廷要他率军北上。教案一事了结后,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月,日本请求通商,朝廷又授他为全权大臣与日本签订条约。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五月,清廷授他大学士,仍然留任总督。六月,授任武英殿大学士,第二年改任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的旧制,相权在军机处。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大学士,名为宰相,但都是以总督兼任,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但他们的名声也远在朝中主政人之上。朝廷也要借重他们,都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面对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眼看着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忧心如焚。为此,他想用西洋各国的新法引导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他首先着重军事,为了给国家培养军事人才,他曾与曾国藩一道上疏请朝廷选派少年儿童到美国留学,每年120人,但后来因为经费原因而终止了。李鸿章请朝廷不要终止。朝廷分派学生到英、德、法各国留学。一大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被培养出来。后来建立海军,将校都是由这些留学生担任。在上海时,他便上书请设立外国学馆,后来到了天津,他又上书请设立武备海陆军,又设立各学堂,这是中国研究军事学的开始。

      李鸿章在培养人才时着力培养"制器之人",即掌握了大量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他还在学校中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让学生学习外语,这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无疑是一大突破。

      他还曾倡议制造轮船。在奏疏中,他说:"西洋人依靠枪炮轮船的精巧坚利在中国横行。要赶走他们,必须要有武器;要与他们讲和,守住疆土,也要有了武器才能防守。因此必须要有制造轮船、制造枪炮的工厂。国家其他费用都可节省,而只有养兵设防、制造枪炮、制造轮船的费用不能节省。"

      公元1877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开采直隶唐山地区的煤炭,光绪七年正式出煤,年产量3万多吨。光绪十三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铁路公司正式运营,天津到唐山之间通了铁路。光绪二十年,开滦煤矿的年产量已经发展到70万吨,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型煤矿。这个煤矿采用机器采煤,逐渐配备了铁路、运河、专运码头及货栈,在中国近代影响非常大。

      另外,在工业、交通领域李鸿章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光绪五年,李鸿章设天津电报局,又在国内设了7个分局,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形成了能通达半个中国的电报网。光绪七年,在上海建立了机器织布局,开了中国机器织布的先河。

      李鸿章还主持创办了许多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在汉阳设立了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创办了中国自己的军事工业。这对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鸿章还用先进的武器武装淮军,并创办了北洋海军。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实权由李鸿章掌握,李鸿章凭借手中的权力几年内添置了十余艘新船。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舰队的力量在当时已经超过了日本。然而,由于北洋海军建军之后,慈禧太后将海军军费挪用修建颐和园,舰队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运转与更新,日本根据中国的海军水平,组建了新的舰队,在火力和速度等方面,不久就超过了北洋舰队,致使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李鸿章的权势也至此结束,然而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诸多功绩却被不可磨灭地刻在历史的"光盘"中。

      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入中国,接连攻陷九连、凤凰大连、旅顺,又占据威海卫、刘公岛,夺取我国的兵舰,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廷解除了李鸿章直隶总督一职,以王文韶代理,命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二月,李鸿章到达日本关,与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谈判。双方签订条约,内容主要有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日本交还战争中侵占的领土等。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回到北京,进入内阁处理朝政。

      十二月,俄国沙皇加冕,李鸿章作为专使前往祝贺,并顺便访问德、法、英、美等国。第二年正月,他向皇上告辞出发,皇上考虑到他年纪大,出远门辛苦,下令派他儿子李经方、李经述一路同行服侍。外国人对李鸿章非常敬仰,他所到之处,都给以最高待遇,有的人甚至称他为东方的"毕士马克"(即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第二年十月,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不久,义和团在北京闹事,攻外国使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仓皇之中逃亡西安。下诏要李鸿章入朝,担负起议和的重担。诏书中说:"尔这次回京,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希望你勉为其难,努力将事办好。"李鸿章日夜兼程地赶赴京城,先派兵剿灭了京郊附近的义和团,然后冒着八国联军的枪林弹雨,孤身一人进北京,李鸿章受命于慈禧太后,与他们签订了包括赔偿10亿两银子等在内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将北京洗劫一空。李鸿章上书要赈济民众,使京师很快安定下来。另外要开放市场以通有无。不久,他又奉朝廷诏书推行新政,设立政务处,自任督办大臣。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吐血身亡,终年79岁。清廷赠他为"文忠"谥号,晋封一等侯爵。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就如他自己所说:"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李鸿章生活在一个社会灾难频频而生的时代,虽然他有振兴清廷的万丈雄心,但是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时值末世,他的各种努力终归是徒劳无功。

      兴办洋务则成为李鸿章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事业,他积极倡导国家变革,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军事队伍。他的种种举措对当时的清政府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创办洋务的历史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但是,作为一位清廷重臣,李鸿章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亲自组建淮军,双手沾满了太平军的鲜血,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功过是非还得后人评说。"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殊人物,人们至今对他仍有不同的评价。历史的天平是不会倾斜的,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也会明白无遗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