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郑成功决心攻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随着战事的发展和逼近,郑成功感觉到进军台湾已经迫在眉睫了。于是,他力排众议,并说服众将领决心攻台。随后,郑成功抓紧时间操练军队,做好一切部署 和准备。很快,他们就按照当初的计划攻入台湾,随后慢慢地攻下了整个台湾。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很长,在进攻荷兰殖民者最后的阵地的时候,郑成功采取了进攻 和持续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退援军。最后,荷兰殖民者在无奈之下向郑成功投降。而经过这一次的战役,郑成功不仅为抗清大计争取了最后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中 华民族的英雄,为后人所敬仰。

      随着战事的发展,顺治十七年(1660),清元帅达素会合闽浙总督李率泰,分率水师自漳州和同安进攻厦 门,并令广东降将许隆、苏利等会师厦门岛上。郑成功立即做了部署,令右卫镇陈鹏守住高崎,抵挡同安之师,郑泰兵出浯州,阻断广东之师,他则亲自率军扼守 海门,迎击从漳州浮舟而来的清军主力。当时,在南京围城不久后,800艘清朝的戎克船就出现在厦门海域,郑成功带着所剩残军四百艘船前往迎击,五月十日, 还不熟悉水战的清军被他引至受风处,沉了不少船,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厦门和金门的海滩上随处都是腐败了的尸体和破船的残骸,郑成功率领的义军抢了许多 船只,胜利返回本部,并将4000名清军俘虏弄成残废,再送回陆上,借此表达自己誓死抗清的决心。

      然而,尽管郑成功在这一次的海战中 获胜,但是清廷的主力依然存在,并且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而且这时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全国抗清斗争已转入低潮。为了彻底消灭郑成功的抗清 力量,清廷开始对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五省实施禁海,迁界封锁政策,坚壁清野。规定濒海的居民一律内迁,任何船只不准下海,货物不准逾越疆界。企图孤立 金门、厦门两岛,使郑成功军民无法获取粮食,对内陆的交通和信息也完全断绝。

      在军事形势日见困蹙、孤军难守、危在旦夕的不利境况下,郑成功决定实现战略转移,"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这样可以凭借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稳定的抗清基地,不断积蓄力量,"然后东征西讨",再图恢复明室之大业。

      于是,郑成功召集兵官忠振伯洪旭、提督骁骑镇建威伯信、前提督黄廷、五军总督戎政王秀奇、忠靖伯陈辉、协理中军戎政杨朝栋、忠定伯林习山、宣毅后镇吴豪、工官冯澄世、参军蔡鸣雷、薛联桂、陈永华等商议。

       商议中,没人提出建议,但都认为"南北固守为对"。于是,郑成功说:"去年我军虽胜达素一仗,但清朝未必肯就此罢休。这样,我军南北征驰,眷属未免劳 顿。台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每年可得饷税数十万。当地百姓尤长于造船制器,可惜近被红毛夷(荷兰人)所占。但城中的红毛夷不足千人,攻之可以唾手而得。 我欲攻取台湾,作为根本之地。怎么样?"

      吴豪说:"台湾前乃旷野,故太师曾寄迹其间;今为红毛所踞。现筑城两座:一在赤嵌、一在鲲 身,即台江内海的西南面七座沙汕,这里指的是一鲲身,即热兰遮城。临水设炮台,又打沉夹板数只,迂回曲折于港内。凡船欲入者,必由炮台前经过;若越此,则 船必触犯沉夹板而破。坚固周密,将二十余载。取之,徒费其力。"郑泰等也认为攻台的时机尚未成熟,兵械和粮食也不充足,还有诸多障碍,所以劝他暂缓出征, 不如等到割稻前一个月再发动。

      郑成功说吴豪这话是常俗之见,"不足用于今日而佐吾之一臂也"。

      前提督黄廷也附和 吴豪的看法,说:"台湾地方闻甚广阔,实未曾到,不知情形。如吴豪所陈红毛炮火,果有其名。况船只又无别路可达,若必由炮台前而进,此所谓以兵与敌也。"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将兵都重乡土,或者应该这么说,亦军亦商的郑军,尤其是漳州和泉州出身的将领多兼营事业,颇有私积,所以,多不愿远离兴贩基础的漳、泉等 地。可是,郑成功已下定决心。

      提督骁骑镇建威伯马信建议先派人试探一下,再决定是否进攻,他说:"延平王所虑者,诸岛难以久拒清朝, 欲先固其根本,而后壮其枝叶,此乃终始万全之计。信,北人也,委实不知。但以人事而论,蜀有高山峻岭,尚可攀藤而上、卷毡而下;吴有铁缆横江,尚可用火烧 断。红毛虽桀黠,布置周密,启无别计可破?今乘将士闲暇,不如统一旅前往探望;倘可进取,则并力而攻;如果利害,再作相商,亦未为晚。此信之管见也。"郑 成功认为这只是"因时制宜、见机而动"之论。

      吴豪又坚持说:"台湾实豪屡经之地,岂不知其详?既知其详而不阻谏,徒附会其说以误延平王大事,豪负罪多矣。"

       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张煌言。他认为怎么可以放弃闽、浙千万生灵,而只去攻占一个岛?若取台湾岛则金门无法守,失去了金门就失去了天下人心。张煌言像许多 抗清志士一样,对郑成功进军台湾极不理解。他认为军队有进无退,退到台湾,等于是自绝于大陆,将自己孤悬海外,脱离整个抗清的大业。他希望郑成功能保住目 前拥有的几块抗清地盘。他还说:"思明(厦门)者,根柢也;台湾者,枝叶也;无思明,是无根柢矣,安能有枝叶乎?"因此他认为舍金、厦而取台湾是"舍本逐 末",对于恢复大明江山毫无意义。其他多数部将对东征台湾也持有异议:有的认为荷军船坚炮利,又筑堡置炮,封锁港口,郑军难以登陆;有的认为,台湾尚未开 发,瘴气弥漫,水土不适;有的则说,举兵东渡,金、厦空虚,容易被清兵攻占,到时进退两难。在这次的商议中,表示支持东征的只有马信、陈永华及杨朝栋,不 过其信心也不足。

      郑成功看部将们的反应不甚热烈,加上得知巴达维亚当局已派兵增援台湾,东征计划就搁置了下来,但比以前更严厉地禁止船只自中国内陆到台湾。

       清顺治十八年(1661)大年初七,郑成功收到情报,得知清顺治皇帝在这一天猝然长逝,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得知这一情报后,郑成功认为这是一个进攻台 湾的大好机会,因为新皇登基,近期不会用兵。于是,郑成功坚定了攻台的决心。郑成功"传令大修船只,听令出征",并再度召集诸侯、伯、提督、镇将、参军等 文武官员秘密会议,准备攻打台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