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传》第二章 无畏的开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于谦
  •   未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出使湖广明朝规定乡试中试者即举人就有了入仕资格,进士则是最高一级的科举功名,虽然要经过殿试,但是不再黜落。因此,于谦成为进士后,就步入了仕途。

       按明制,一甲3名例授翰林院掌修国史的史官,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中的优秀者经选拔进翰林院读书进修,即为庶吉士。选拔庶吉士是 明朝的一项创举。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朱元璋以诸进士"未更事俗,优待之,俾之亲政于诸司,给以所出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其在翰林 院、承敕监等近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3年版,可见此时庶吉士不专属翰林院。永乐二年(1404),授一甲曾、周述、周孟简三人官,曾为翰林院修撰,另两人俱为编修。在二甲进士中择文学 优等者杨相等50人及善书者汤流等18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俾仍进学,庶吉士自此专属翰林院。《明太宗实录》卷二九,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 年版。明成祖又命学士解缙等,于新科进士中选才质英敏者,就学文渊阁。缙等选曾、周述、周孟简、杨相等28人,以合28宿之数。庶吉士周忱自陈年少愿进 学,明成祖赞其为"有志之士",命增周忱,遂为29人。朝廷给予他们很高的物质待遇,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每人3锭,工部就 近给他们安排宅第。《明太宗实录》卷三八。其后,"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或合三科同选。初无定限"。选拔亦无定制,"或内阁自选,或礼部 选送,或会礼部同选,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④《明史》卷七《选举二》。所选多寡无定额,如永乐十三年 (1415)选62人,而宣德二年(1427)则只选1人。弘治四年(1491),给事中涂旦以累科不选庶吉士,请恢复祖制,明孝宗朱樘从其所请,明内阁 会同吏、礼两部考选庶吉士,庶吉士之选遂为定制,基本上每科都选,人数一般不超过20。正统以前,庶吉士多在文华殿、文渊阁或东阁进修,由内阁大臣亲自教 习,皇帝也曾亲至训示。正统以后,庶吉士在翰林院公署教习,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一人为教官。3年卒业,优秀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次者出为给事 中、御史等职,称为"散馆"。

      永乐二年(1404)选拔庶吉士即以"文学优等"为标准。④又,《殿阁词林记》载,正统以后,选拔之事 付内阁,例取新科进士平日所作文,或翻阅试卷,兼采名实,礼部会同吏部试以古文暨诗,合式者改送吏部进修,如此,文学才能的优劣就是选拔庶吉士的主要标 准。弘治四年(1491),"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许投试翰林院, 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明史》卷七《选举二》。文学才能于是成为选拔庶吉士的唯一标准。早期的庶吉士得入禁中,间承顾问,以涵养道德、熟悉政体为务。正统 以后,还在翰林院公署教习,庶吉士于是"舍大纲,先末艺,以诗文记诵为学,而道德政事则忽弃焉","在公署读书者,大都从事词章。内阁按月考试,则诗文各 一篇"(明)黄佐、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正统以后庶吉士仅以从事诗文创作为务。

      由翰林院庶吉士再到纂修官、掌院官,最后升至内阁大臣,这是明朝士子最便捷的升迁链。明代非翰林不入内阁,新科进士只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就有入阁的希望,而翰林院官员只要深藏锋芒、四平八稳,就可以青云直上;如果他们锋芒毕露,就会葬送政治前程。

       其余进士殿试释用后,即由吏部负责考选授职。被选为京官者,先在各衙门观政(相当于今天的实习),然后,按照考评结果正式任命为六部的主事、内阁中书、 行人司的行人、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博士、助教等京官,统称"六部主事和中、行、评、博"。进士选为外官者,共有3种职务:知州、知县和府推 官。知州、知县是掌管州、县全部政务的正印官,"推官"负责一府的刑名。

      于谦参加会试的这一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朝廷 授状元曾鹤龄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刘矩、探花裴纶俱为编修;在二、三甲中择卫恕、陈融、温良、姚本、张恕、万硕、黄澍、杨鼎、王连、李学、吴得全、朱子福、 王振、蒋谦、韦昭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其余进士令还乡进学,以待用。《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七。

      据于继先称,"会试得魁"的于谦在殿试中"以策的伤时,当轴者置之三甲第九十二名"(清)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这一说法不一定属实,但是从于谦品格中的刚烈之气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针砭时弊的锋芒来看,他未被选为庶吉士,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在评述很多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时总是爱作这样的判断。当我们梳理于谦的人生轨迹时,我们也作出了同样的判 断:因为没有被选为庶吉士,于谦就没有进入上述明朝士子最便捷的升迁链,一方面没有沾染翰林院官员"媛媛姝姝,俯躬低声,涵养相体"(清)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丁集中·孙承宗》,中华书局1961年版。的"女儿官"习气;另一方面,于谦因此被选为外官,在地方官任上近20年之久,接触到了明朝社会的最 底层。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永乐二十一年(1423),朝廷命于谦赍金帛出使湖广,从此正式步入了可以施展抱负和才情又充满陷阱的仕途。

       于谦此次奉命出使的任务是安抚少数民族,兼犒劳官军,这是于谦首次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与才能,26岁的于谦表现了超乎他年龄的成熟和干练。于谦的儿子于冕 在《于肃愍公行状》中称父亲于谦在湖广地区考察功过,赏罚严明,申明朝廷大义,众心悦服,以廉干著称。(明)于冕:《于肃愍公行状》。

      一年后,于谦返京复命,如实将安抚边远少数民族的情况和对当地官员的考察结果汇报给朝廷,并疏劾部分将官贪图功名妄杀无辜之过。朝廷立刻下旨,切责当地将臣对少数民族要善加安抚,不得邀功妄杀。(清)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