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重视水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张居正主政以来,无论军事、行政、外交,他都能拿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一个方面,他却只能干瞪眼。

      没办法,这一方面的专业性太强——水利。

       在中国古代,水利问题简直和江山稳定,皇朝兴亡生死攸关。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随着环境恶化,屡屡成灾,三千年间决口一千多次,大改道二十六 次,给中下游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嘉靖后期,黄河从河南经过山东转入江苏,然后从泗水冲到淮河流域,再跟淮河一起进入黄海。这样,河南,江苏,山 东,以及朱元璋祖坟所在的安徽,都在黄河的威胁之下。

      对于明朝而言,除了要防范黄河决堤外,另一件大事就是漕运。也就是每年把江南米之乡产的四百万石粮食,通过淮河和黄河运输到北京。张居正主政之初,为了富国强兵,计划在北京仓库屯上十年的粮食,大约二千五百万石。所以他对漕运和河道,是相当关心的。

      隆庆六年,万历元年,万历二年,粮食都运到了。可就在这年,黄河在邳州决口,淮河也决口。万历三年,黄河在砀山决口,滚滚黄水不断南流,甚至通过京杭大运河灌入了长江,在江南引起恐慌。而由于大量黄河水进入运河,又导致京杭大运河在高邮决口,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对明朝政府最直接的麻烦就是:黄河乱决口,从南向北运粮食的水道怎么办?

      张居正身为首辅,只能请教河道总督傅希挚。傅总督其实也不是特别有谱,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最后在张居正的一再催促下,傅希挚决定把山东境内的东西两条泇河贯通,形成从南到北的另一条水道。

      方案提出来后,工部方面对此提出疑问,认为从地形来看,开掘的难度系数很大,在当前黄河泛滥的情况下,花费人力物力去搞这种不靠谱的工程,真是乱弹琴!

      张居正以他的个性,认为事在人为,他也相信作为专家的傅希挚不会乱提建议,所以坚决的支持傅希挚,人力物力,要什么给什么。然而万历三年这次工程最终还是失败了。张居正非常的焦急和愤恨。

      焦急也罢,愤恨也罢,现在黄河还没归位,每年四百万石的漕粮,还是要寻找水道北上。这年九月,张居正的两位同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和右侍郎徐拭,又请求开通胶河与莱河,穿过山东半岛把渤海湾和黄海连接起来,以后运粮可以部分走海路。

       隆庆五年高拱当政的时候,张居正曾反对这个计划,但现在黄河屡次决口,已容不得他犹豫。所以他又对这二位大力支持,派徐拭前往山东,会同山东巡抚李世达 办理此事,也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对于朝野反对的意见,他一一驳斥,甚至认为,反对者都是出于私心,担心开胶莱河会占用山东大量劳动力,或者因为胶莱河 的开掘,减少本地的重要性。

      万历皇帝也完全按照张先生的意思下达诏书,并且声言,"再有造言阻挠的,拿来重处。"

       然而最后,张居正又一次遭到失败。朝野反对声音渐起,李世达和徐拭先后动摇的时候,张居正还鼓励他们坚持。但等到万历四年,通过实地考察,一则凿山引 水,筑堤建闸的开销太多,二则运河的水源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再加上,即使胶莱河能开挖成功,要解决海运问题,还必须整顿京杭大运河淮安以下的部分。但现在 黄河泛滥,京杭大运河已经在高邮、宝应一带决口,所以皮球又踢了回来——还是不行。到万历四年六月,终于停止胶莱新河的建筑,这是张居正在水利方面的第二 次失败。

      以张居正这样的人,竟然连续遭到两次大败,也并不奇怪。实在是治水这东西,需要的基础知识太多,在内阁里挥斥方遒的首辅, 怎么能了解黄河的属性呢?所以,他只能相信他认为的专家,并且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全心支援他。当专家本身没有足够干才时,投入越大,损失和失败也就 越大。

      万历四年二月,负责漕粮的漕运总督吴桂芳又提出一个建议,说现在因为黄河入海口在云梯关,水道淤塞、泥沙横流,造成黄河泛滥。那么,不如多在黄河下游开一些出海口,让黄河水更畅通的流入大海,这样淮河水也因此降低,下游泛滥造成的民众灾难也可以减少了。

       张居正没有治河的经验,但他有治河的决心。所以再看到吴桂芳这奏疏的时候,又决定全力支持他。一旦下定决心,还是那样,要啥给啥,而且帮他挡住一切不利 的言论反对。当时有人认为,要是入海口开多了,会不会对漕运发生影响?张居正说,现在淮扬一带的老百姓,正被洪水整得死去活来,救他们要紧啊。如果日后真 影响到漕运,自有办法解决,你们不用太担心。

      吴桂芳得到张居正支持,信心倍增,又提出了大胆的方案,认为要救上游的水灾,必须牺牲当时已经残破不堪的安东县城(今涟水县),让黄河从这里冲入海,就可以保全其他地方。张居正依然是全力支持,果断推进,说挖就挖,说冲就冲!

      到万历四年七月,草湾的出海口完成,黄河水下去了。张居正写信给吴桂芳表示祝贺,赞美道:"海口疏通,淮、扬之间,欢声雷动,从此人得平土而居","以此知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然而正当他兴高采烈时,淮河水却又暴涨,兴化、泰州一带,又是一片汪洋。

      这回怎么办?张居正再次虚心向吴桂芳请教。吴桂芳建议,把淮河水引入黄河,让黄河成为淮河的分流口,这样就可以消除淮水的灾难。

      问题是这样一来,就牵扯到专门负责黄河的河道总督傅希挚。你往人家的地盘放水,总得打个招呼吧。张居正便写信给傅希挚疏通,说"河、漕如左右手,当同心协力,以期共济。"傅希挚却很不满意,为了你的河道,要增加我的风险,凭啥?两边就形成了僵局。

       在这整个过程中,张居正作为外行,并没有去横加干涉。但他能尊重专家的意见,能在必要时拿出全部的力量去支持工程,也愿意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提供出来。当 发现自己认识有误,并惮于立刻改正。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气度,比之"外行指挥内行"的时髦惯例,是要可敬百倍了。

      在 明代对于黄河和漕运的事务,最初是分属两个机关,河道总督管黄河,漕运总督管漕运。又因为当时漕运是用到了黄河从淮安到入海这一段的,于是黄河的这一段又 划归漕运总督兼管。这么着,"丫"字形的水道,三截归两人,怎么分割都不利索。而两位总督,也就处于无休止的争吵状态了。万历四五年间,为了黄河、淮河泛 滥的事,河道总督傅希挚和漕运总督吴桂芳就相互掐得不可开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