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寇准的政治思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寇准作为我国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颇有文武之才。他从政四十余年,曾三次拜相,为官清正,在宋太宗、真宗两朝建大功,立大节,特别是在擅渊之战中,做出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从他宦海浮沉的一生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其政治思想。

      第一是尊君爱国思想。

       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寇准自幼研习儒家经典之作《春秋》三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对他的影响相当深厚,因此,其爱国思想首先表现为忠 君不欺,敢于直谏。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和,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此事中可看出寇准直谏的风格,这足以 说明寇准忠于君王且敢于直言,为国家大事不惜一切,其爱国主义思想可见一斑。同时,爱国思想表现在寇准嫉恶如仇,执法严明,这不仅可帮助皇帝明辨是非,更 为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淳化两年(991)春天,天下大旱,太宗召集群臣议论政事得 失,大臣们都以天数来应付太宗的询问,只有寇准不顾太宗盛怒说道:"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并当着文武百官,在朝廷上揭露出参知政事王污的弟弟王淮贪 赃枉法之事,这种嫉恶如仇的勇气和胆量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也只有寇准这样对国家和人民有着高度责任心,心里只装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疾苦的人才会如此嫉 恶如仇,直言不讳,让皇帝能够明辨是非,秉公执法。其次,澶渊之役是寇准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在这场与宋王朝命运彼关的战役中,寇准力排众议,力主亲 征,不仅赢得战争胜利,而且为宋王朝在澶渊之议的谈判赢得了底气。当时辽国大举入侵北宋,其战略目标是想夺取关南故地。双方谈判时,辽致宋国书的唯一条件 都是集中在关南之地的归属问题上。而关南之地在军事上属于战略要地,一旦让给辽国,必将后患无穷。故真宗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不止一次的申明:"关南之地曾 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决议,联当治兵誓众,躬行讨击耳"并且当面驳回辽国使臣收回关南的请求。由于宋朝以须维持两国疆界现状作为谈判的前提,并在此问 题上毫不妥协,才使得辽国接受宋朝的议和条议件。在这件事情上,在众大臣都陷入悲观情绪时寇准挺身而出,想尽办法,挫败宋朝逃跑派的干扰,使得真宗得以顺 利地御驾亲征,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为澶渊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增加了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砝码。这对于宋王朝而言,不仅摆脱了丧失北方地区的危险,而且使得 中原之地免遭破坏,巩固了北宋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寇准功不可没。这集中体现了寇准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是以民为本思想。

       寇准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一生不仅为国家的安定团结贡献着聪明才智,而且心里始终惦记普天下老百姓的忧乐安危。寇准十九岁中进士,任巴东县令,因德才 兼备,政绩突出,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二十二岁便升任成安知县。当时宋辽战争频繁,丁役赋税繁重,蝗灾时有发生,地主豪绅对百姓敲诈勒索,民不聊生。他到任 后,对积累多年的案件严肃认真的收集整理,微服私访,惩处了那些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官吏。处理完多年不平之案,寇准又强化了地方治安,并且发动百姓修堤 筑坝,治理水患,灌溉良田;同时,大力发展农桑,减轻当地人民赋税,使成安县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以上虽是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但也能 从侧面反映寇准为民爱民之举。另外,其在朝廷上大胆揭露参知政事王淮的弟弟王淮贪赃枉法、收刮民脂之事,却是爱民之极好例证。还有成安人民为了纪念寇准, 在县衙内修建了忠爱堂,如今,人们又在成安县城寇公厅遗址上新建了寇公门,这些亦能看出寇准在人民心中久远的影响。

      第三,寇准的军事思想。

       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两国长年的战争,开始长达百年的和平,这不仅巩固宋王朝的政权,而且使河北地区能够恢复发展生产,从长远看,为我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寇准为主一批大臣极力支持下的澶渊之役的胜利,就不会有澶渊之盟的订立。澶渊之役,代表寇准政治 生涯的顶峰,也集中代表寇准一生的军事政治思想。

      在军事上,寇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辽军 准备大举南伐之时,寇准就奏请真宗:"愿朝廷帅领,简晓锐,分据要害以备之"同年闰九月,河北边报的告急文书,一夕五至,寇准却压而不发,"饮笑自如"真 宗得知之后大惊,急忙派人询问寇准。寇准胸有成竹的说道"陛下欲了此事,不过五日尔"其办法就是让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以此击退辽军。可见其胜竹在 胸,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但因为群臣意见不和,推迟了进驻澶州的时间,让辽军乘机打了一些胜仗。

      针对辽兵日渐深入,双方交战各有胜负 的情况,寇准又不失时机地上书《论澶渊事宜》,提出用兵之计,精密部署作战计划,如让沿边杨延郎、田敏诸部,会同定州王超主力,令魏能诸部,"逛俪东下, 傍城牵制",这样敌军必然会有后顾之忧,不敢轻举妄动;而天雄军一律加强防卫,以遏敌南下;并且指出真宗驻扎擅州,号令诸军,从而"回合控厄"可谓了然于 胸的运筹之力。真宗采取了寇准的这一系列主张,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九月中旬,辽国分兵两路,向深州、祁州(今河北安国)推进,十月初六,抵达瀛州(今河 间)城下,萧太后亲自督战,仍不能攻克,相持十多天后撤兵。十四日,辽军攻陷祁州,同时宋军大举攻入辽境,辽军遭重创,但辽军主力继续南下,深入河北腹 地,此时宋朝上下震惊,参知政事王钦若和陈史分别奏请真宗移驾金陵和成都,真宗委决不下,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指出御驾亲征的必要性。

       澶渊之议,寇准为宋辽的谈判赢得了底气。当时辽国大举入侵北宋,其战略目标是想夺取关南故地。双方谈判时,辽致宋国书的惟一条件都是集中在关南之地的归 属问题上。而关南之地在军事上属于战略要地,一旦让给辽国,必将后患无穷。故真宗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不止一次的申明:"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 须决议,联当治兵誓众,躬行讨击耳"并且当面驳回辽国使臣收回关南的请求。由于宋朝以须维持两国疆界现状作为谈判的前提,并在此问题上毫不妥协,而且使得 中原之地免遭破坏,巩固了北宋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寇准功不可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