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的故事: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房玄龄
  • <a href=/renwu/FangXuanL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房玄龄</a>
    房玄龄
      名人语录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晋书·远传》

      房玄龄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宰相。他勤恳辅政,举荐贤达,奉国忘身,为"贞观之治"立下汗功劳,又因编著《晋书》而闻名。

      【名人历史】

       房玄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房玄龄与杜如晦共同辅佐唐太宗,"房谋杜断,笙罄同音",被传为千古美谈。房 玄龄早在唐王朝夺取天下的统一战争中跟随李世民,筹划军政机务,为李世民所倚重。随后又出谋划策,协助李世民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房玄龄 勤恳辅政,举荐贤达,匡正典刑,奉国忘身,为"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房玄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相。

      房玄龄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是他的最大嗜好。他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考中进士,因其渊博的学识受到吏部侍郎高孝基的赏识。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民怨四起。李渊父子举义兵反隋,向长安逼进。由于李渊举仁义之师,四方投奔的人很多。当时政治眼光非常敏锐的房玄 龄,眼看着隋朝的气数已尽,他便去投奔李渊。他被四处搜罗贤才的李世民看中,二人一见如故。当即拜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成为他帐下的主要谋士。

       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做了皇帝,史称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6月,高祖李渊立李建成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拜房玄龄为秦 王府记室,封临淄侯。李渊建立唐政权之后,以关中为基地;为了全国的统一不断南征北伐。李世民被任命为统帅,房玄龄随同李世民转战各地,运筹帷幄,不断取 得胜利。先后消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内,李世民就消灭了许多反唐势力,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房玄龄尽心辅助 秦王,同样作出了卓越贡献。

      房玄龄非常重视为李世民积聚贤才。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唐军每攻克一城池,诸将往往把眼光盯在珍贵宝物 美女之上。而房玄龄每到一地就首先物色人才,将他们千方百计地搜罗到秦王府来,大大加强了秦王府的实力;这些人后来都能出生人死地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房 玄龄作为秦王府的记室,撰写了不少军书、表章,他的文章"文约理足",既精又好,深受唐高祖李渊的赏识。

      唐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 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兄弟之争愈演愈烈。李世民在创建唐王朝过程中的功劳最大。太子李建成也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镇守潼关,南进长安,东 出洛阳。再加上他为长子,取得皇位的继承权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冲突。

      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李建成非常嫉恨房玄 龄、杜如晦。于是怂恿李渊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突厥兵犯边。按惯例,大都由李世民督军御敌。但此时,李建成为了阻止 李世民掌握兵权,却提议由李元吉出征,另外,李元吉还将秦府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等征调前往,借此削弱秦府的势力。事成之后他们决定再来 谋杀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他又秘密召回房玄龄和杜如晦,令二人穿戴道士服潜入秦府,共同议事。房玄龄说:"大王功勋卓著,应当 继承大业,现在大王面临危险境地,这是天助大王早点动手,请大王千万不要犹豫!"房玄龄辅助李世民等经过周密的策划,于武德九年6月4日,李世民在玄武门 设下伏兵,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史称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他拜房玄龄为右庶子,不久,又提升房玄龄为中书令,行使宰相的权力。

       唐太宗即位后,对群臣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劳第一。贞观三年(公元629年)2月,房玄龄改任左仆射。唐初左右仆射的职位就相当于宰相。房 玄龄是位卓越的实干家,他在担任宰相后,根据唐太宗的诏令,在贞观初年对在职官员进行了大量的裁减,裁掉了大量的冗员,进一步减轻了政府的开支,同时也减 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政府的办事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他确定宰相的首要职责就是求访贤才。一批出色的高级官员经他举荐为朝廷 所用。房玄龄能做到选贤任能、因才授任。房玄龄早就发现杜如晦聪明识达,有王佐之才。于是他便向秦王李世民推荐:"要经营天下,非得到这个人的辅佐不 可。"此后,李世民开始重用杜如晦。后来证实,杜如晦辅佐太宗,果然功勋卓著,深得太宗的信任与赏识。

      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吏治清明、人才精干,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房玄龄的选贤任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给大唐社稷提供一个和平有序的环境与制度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唐太宗即位之后便任命房玄龄与学士、法官一起,重新商议修订法 律。唐太宗主张宽简刑政,审慎法令。房玄龄等人根据唐太宗的旨意修订成的唐代法律,即《贞观律》,包括律、令、格、式四个部分。"律以正刑定罪",就是刑 事法典。唐律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法令充分完备,不久便颁行天下。房玄龄还改变了旧律中因谋反罪而兄弟连坐等法律,规定为"反叛者,祖孙与兄弟连 坐,皆配设。恶言犯法者,兄弟流配而已。"和古代相比,法律中死刑几乎去掉一大半。这部法律充分贯彻了唐太宗宽大处理的原则。

      房玄龄为相尽心尽责,他善于谋划,通达政事。房玄龄善于思谋,考虑问题注重实际。房玄龄在辅佐唐太宗时,时常向唐太宗进谏。他的意见合乎情理很得唐太宗的欢心。唐太宗便大量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些建议最终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褚遂良曾说:"唐之臣子中,对君主帮助最大的,首推玄龄。"此话不假。房玄龄对唐太宗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视,甚至干涉起唐太宗的"私事"。唐高祖李渊去 世后,唐太宗要仿汉长陵的规模为父亲大建陵墓。而汉长陵东西长120里,高13丈,工程浩大无比。秘书监虞世南劝唐太宗实行薄葬,认为厚葬反而为亲所累, 薄葬也并非不孝。他建议造一高三仞(一仞为七尺)的陵墓,陵内器物也应尽量节俭。虞世南的建议得到了房玄龄的首肯,但房玄龄考虑到唐太宗不大可能接受虞世 南的建议。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以汉光武帝的陵墓规格建造,唐太宗接受了房玄龄的建议。

      房玄龄曾因某个小小的过失被唐太宗 责令回家,长孙皇后临终时谏言唐太宗说:"房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做事缜密谨慎,朝廷机要,没有丝毫泄露。如果他没有大的过失,愿陛下千万不要斥退他。"其 他大臣也一齐进谏,唐太宗内心感念房玄龄的功绩,于是又亲临府邸,用马车把房玄龄接回朝来。

      房玄龄在贞观朝二十三年间,一直担任宰相 之职,这是其他臣子不可比拟的。房玄龄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受到唐太宗重用,除了他是皇亲国戚之外(房玄龄的女儿是唐太宗的儿媳妇,而他的儿子也娶了唐太宗 的女儿),还在于房玄龄谦虚谨慎,为人大度开朗。在唐太宗面前更是如此,甚至唐太宗都认为他已经到了缺乏自信的地步。

      唐朝初年,唐太 宗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房玄龄身兼政治家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贞观期间,在房玄龄的领导下,一共修撰史书八种,即令孤德菜和岑文本合修的《周书》、 姚思廉编撰的《梁书》和《陈书》、李白药修的《北齐书》、魏征编撰的《隋书》。在中国官修的24部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房玄龄的领导 下,官修史书得到了很大发展。

      高祖、太宗实录修成之后,唐太宗由于房玄龄编著史书有功,给予房玄龄许多赏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年),房玄龄病重期间,唐太宗还亲临探望,当握手叙别时,不胜悲痛。唐太宗还亲自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以御膳来供养房玄龄。7月,房玄龄逝世,终年 70岁。唐太宗为了表达对房玄龄丰功伟绩的哀悼,特传诏令废朝三日,赐予谥号为文昭,陪葬昭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