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桓温之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谢安
  •   桓温入京,依照臣子的本分,拜谒司昱的墓。

      桓温与司马昱两人一文一武,共事几十年,直到一个当了有名无实的皇帝,一个成了权倾朝野的实权人物。两人既有姻亲之情,又有宾主之谊,既是盟友,又是对手,现在墓里墓外,斯人已矣,天人永隔。

      桓温情不自胜,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不免百感交集。

       桓温与司马昱相争多年,屡屡过招,自然知道对方分量。谢安评价司马昱只会清谈,但司马昱能纵横政坛几十年、历居高位而不倒,自然不是简单人物,当年大司 马桓温、丞相司马昱和太宰司马三雄共掌朝政,结果桓温帮助司马昱当上皇帝,而桓温却是想置司马于死地而后快,可见司马昱的手段。桓温一世枭雄,雄视天下, 却很难摆平司马昱这个"柔道高手"。没有司马昱跟桓温周旋出来的空间,王、谢诸人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

      司马昱做皇帝不满一年,事迹不 多,而且多为后人嘲笑,不过仔细琢磨,虽不中看,但很中用。当年司马昱刚刚坐上皇位,大功臣桓温自然飞扬跋扈,趁机剔除异己,准备对政敌赶尽杀绝,司马昱 使出妇人手段,在桓温面前大哭。纵横天下、杀人无数、信奉男儿流血不流泪的桓大司马,什么时候见过这场景,慌得手足无措,无话可说。

       接着,桓温逼司马昱杀太宰、武陵王司马,司马昱不肯,在桓温苦苦相逼下,司马昱放话说:"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如果你 觉得我司马家还是晋室皇家的话,你最好别做得这么绝,如果觉得我们司马家气数当绝,那么好,我让位,你拿主意。桓温取晋室天下时机未到,所以只好暂时不杀 武陵王司马,只是废了他家的贵族身份。

      以虚位皇帝对付实权大司马,堂堂皇帝虽然烂招迭出,净是妇孺所为,但对付桓温这样一世枭雄,以 柔克刚,却是十分有效。司马昱当丞相时,一件事动不动就要经过一年才得以解决,把桓温给急得半死,桓温对他的拖沓很反感,经常催促他,结果,司马昱好像不 当一回事,说:"日理万机,怎么能快得了!"司马昱虽然贵为丞相,但其实只是桓温的橡皮图章,事情办得快慢,没有本质不同,一些非分难题,一拖再拖,对于 晋室反而是好事,桓温对此毫无办法,司马昱却是暗爽在心里。

      对于这些,桓温早就心里有数,点滴在心头,《世说新语》有两人的对话,堪称经典。

      说是司马昱还是任抚军将军时,和桓温一起上朝,两个人争先谦让,请对方先走。桓温不得已先行,于是说道:"我只好先走,给王爷当前锋了。"

      司马昱说:"其实不是大与小的问题,是我跟着你走。"

      东晋风流,虽藏机锋,但不减儒雅,令人神往。

       司马昱死后,谢安负责拟定司马昱的谥号,他给司马昱拟的谥号是"简文",意思是讲司马昱这人一生冲虚简贵,既体现司马昱从政以来的文治,也能体现他的一 生为人,概括度高,又不俗。当工作人员把草稿给桓温看的时候,桓温高度评价:"此是安石碎金。"是杰作。桓温对谢安草稿的评价,同样也体现了他对简文帝的 深刻了解。

      桓温来到简文帝墓前,不免因景伤情,在拜谒的时候,精神恍惚,再加上高平陵所在,正是现在南京山西南,是阴凉潮湿之处,大风一吹,处在情感低潮的老桓温不免产生幻想,好像见到了司马昱,生前不敢拿桓温怎么样的司马昱,死后趁着天人相隔,大骂桓温。

      其实在桓温刚开始拜谒的时候,左右随从已经感觉到桓温很不对,只见他一边拜,一边叫"臣不敢",这种情形,让边上的人吓坏了,赶紧扶着他老人家上车。

      经过这一吓,桓温终于相信自己是见到鬼了,从此一病不起。

      桓温生病之后,马上返回姑孰,虽然广聘名医,但挨到七月,终于不治,从病起到病故,前后不到四个月。

       桓温卧病,知道自己命不长了,但是心中大业未成,自然不甘,派人给朝廷上书,要求朝廷给他加九锡。所谓"九锡"是皇帝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我们中华帝 国,千头万绪,治国不外人事和礼法。礼法的最顶端是九锡,"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贲,七曰弓矢,八曰斧 钺,九曰鬯",代表皇帝对于臣下的德行、安民、让人民快乐、让人民富有、让善人善事越来越多、让恶人恶事越来越少、镇压不义之人之事、诛杀有罪之人、孝顺 父母长官等九种素养的奖赏。

      所以能够得九锡的人,简直就是圣人。

      圣人只有皇帝才能认证,但是圣人不能轻易认证。正常情况下,国家只有一个活着的圣人,就是天子

      天子九锡,是国家最高礼遇,天子以九锡加给臣子,往往意味着让臣子跟自己平起平坐,自然,只有大功臣或者相当有权势的诸侯大臣才会享受这种待遇。历史上,"加九锡"常常是权臣篡位的前奏。

      从曹操以后,绝大多数的加九锡,都走了样。到了司马懿司马昭,有样学样,也是先加"九锡",然后夺了曹家天下,晋朝以后,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依样画葫芦,先受"九锡"后篡位,生生把加"九锡"等同于预谋篡逆。

      所以,当桓温要求加"九锡"时,王、谢诸人就心里打了一个激灵,斗争的关键时刻到了。其实桓温和王谢的斗争就是武将与文臣的斗争,武将拥有实权,文臣掌握着话语权,占据着道德优势,双方在博弈。

       文官们决定采用"拖"的办法。具体办事的人是袁宏。袁宏是个大才子,也是个书呆子,他是谢尚发掘,后来推荐给桓温当秘书的,所以和谢家有知遇之恩。这阵 子,袁宏已经调到谢安的手下,任吏部郎,而且和谢安过从甚密,谢安也经常在他面前口若悬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袁宏是个勤奋的人,听谢安讲话,回家后还 作笔记,然后写成《名士传》,拿去见谢安,谢安看了,大笑不已,说:"哇,这书里的内容为什么越看越面熟呢?哎呀,这就是我经常跟大家提的中原旧事吗?我 只是随便说着玩而已,你真是有心人,还把它写成了书。难得难得。"

      袁宏文章一向写得又好又快,当年在桓温幕府,替桓温写《北征赋》, 洋洋洒洒,叹为观止,桓温叫名士伏滔朗诵,当读到"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北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疚尼父之洞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性之足 伤,乃致伤于天下"时,另一名士王插话:"天下‘之后,如果加上几句,改用’写字作韵脚,就完美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