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冷看刘邦惜项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项羽
  •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史学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了。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了《史记》,中国的历史,会少了很多重要的记载。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他都有很崇高的敬意。
      司马迁最让人赞叹的是,他写的历史人物,都非常的有"人性"。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喜怒哀乐、有弱点、有感情。司马迁笔下的几个悲剧英雄,尤其栩栩如生,令人惋惜,也令人敬爱。
      司马迁自己就是悲剧英雄。唯有悲剧英雄才能真正体会悲剧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悲剧英雄。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形容自己,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短短的两句话,其实表述了悲剧英雄的人格特质。悲剧英雄都是富有才华的,对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乡里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名声。
      司马迁的巨大悲剧发生在公元前98年,那年他大约是47岁。当时的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刘彻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的全家应该被诛杀。司马迁与李陵相识,但是来往并不多。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刘彻下狱,处以"宫刑"。可以想象,刘彻对于犯颜直谏的司马迁,给了一个最极端的羞辱。刘彻要让司马迁愧对他的祖宗,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司马迁说:"皇帝玩弄人的生命,好像掐死一只蚂蚁一样。如果我选择死亡,我算是什么东西呢?我只是一个傻子,活该去死的罪犯而已。"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是要像蚂蚁一样的被皇帝搞死?还是让羞辱追随自己的余生,生活在别人的轻蔑之下?
      最后,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他活着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写一部史书。这件事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期望他能完成这部著作。司马迁很清楚,他是有能力、有机会完成这部巨著的。他与父亲司马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读了很多很多的史书;他与父亲,都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准备写这部书;他曾经壮游天下,在民间采集了很多的史料。我相信,司马迁很清楚的认知到,全天下只有他有机会、有能力、写下这部史书。如果他不写,别人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的生死之间,有很大的轻重差异。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了。我想,对他来说,《史记》完成了,他的人生意义就结束了。
      一代旷世奇才司马迁,有学问、有个性、有文采、有感情;结果被刘彻给处以极其不堪的"宫刑",是他一个绝大的悲剧。司马迁承载着无比的屈辱,完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是英雄。所以,司马迁是个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典范。
      关于这本浩瀚巨著,司马迁在《史记》的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说,此书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我觉得疑惑的是,在公元前90多年的那个时代,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巨著呢?当时应该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装订成册的吧!
      那么一本52万字的竹简书册,到底要占用多大的空间,如何来保留呢?何况司马迁还写了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一本在郊县,一本在京城。司马迁拖着残疾而受屈辱的身子,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努力啊!
      司马迁写《史记》,写活了那个时代的两个悲剧英雄。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了后人千年的礼赞与讴歌。如果没有悲剧英雄司马迁;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就不会像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如此生动感人。司马迁的悲剧,造成他自己的英雄色彩;也因为司马迁的悲剧,才能让另外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司马迁的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
      换句话说,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如果是换了个人来写,可能是完全的乏味无趣。所以,他们的故事,能有司马迁来写,也是他们的幸运。
      有趣的是,这两位悲剧英雄,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司马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司马迁写的两个悲剧英雄,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汉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
      
      项羽与李广与司马迁所受到的悲剧屈辱,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项羽与刘邦打天下,项羽失败了,刘邦当了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彻的无上的权力,来自于刘邦。司马迁写刘邦,是否会想到自己刑余之身,以及自己的无边的屈辱?司马迁是如何写项羽"悲剧英雄"的故事呢?
      司马迁对项羽最经典的描述是项羽的"巨鹿之战"。当时的诸路起义英雄,都不敢与秦兵交战。项羽出来,仿佛是天兵天将由天而降: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出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于是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的英雄神勇,让诸侯的将军们,都会不自觉的屈膝而行,不敢抬头看他。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真是盖世英雄。无人能比。
      在项羽最后的日子,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述,是充满了感情与爱惜。无论如何,末日英雄项羽的身边,还是有美人始终不渝的爱情。于是,项羽临别作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翩翩起舞,"项王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描述这段故事,如诗人画。
      最后在项羽自刎之前,司马迁还依依不舍的作了三个场景的描述:
      1、项羽为了要证明他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一声令下,虽然只有28骑,再度冲刺,依旧所向披靡;
      2、有乌江亭长备了船,请项羽渡江,徐图再举。项羽说,他已"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婉拒了亭长请他渡江的建议。为了感谢亭长的关爱,项羽还把自己的千里名驹,送给了亭长。等于是死前还好好的安置自己的乌驹爱马,酬谢了对自己有善意的亭长。代表的是,项羽这个人情深义重,连对自己的爱马,都不例外;
      3、最后,项羽看到了故交吕马童,跟吕马童说,我知道刘邦以千两黄金悬赏我的人头。这个功劳就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只有司马迁才会这样写项羽、写得如此富有感情。之后的二十四史,描写人物,也没有像司马迁描写项羽这么的文学与浪漫。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对于悲剧英雄项羽,是多么的厚爱。
      相对来说,司马迁写刘邦是个工于权术、没有感情的无赖。为了自己逃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车,以减轻车子的重量。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会说,请把父亲的肉,分我一杯羹吃吃。刘邦的老婆吕雉,心狠手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司马迁写刘邦,看不出来有什么仰慕之情。
      刘项之争,刘邦赢得了皇位;项羽得到了悲剧英雄的名声、美人的爱情。在司马迁的笔下,孰轻孰重,读者都可以感觉得出来。很明显的,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远远多于刘邦。
      司马迁对于项羽,还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处理。项羽是个失败的军事领袖,但是,司马迁给了项羽帝王的尊荣。司马迁把项羽的故事,列入了《史记》中的"本纪"。《史记》中的本纪,说的都是帝王故事,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是"帝王"。项羽本纪,司马迁放在《史记》的第七卷。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纪,第八卷是汉高祖本纪。项羽排在秦始皇的后面,刘邦的前面。
      这就是悲剧英雄司马迁,如何以充满感情的心情,在写悲剧英雄项羽。
      因为司马迁写项羽写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国乐的《十面埋伏》,有了戏剧的《霸王别姬》。在中国唐宋以及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也有很多的歌咏与赞叹。譬如唐朝的著名咏史诗人杜牧,到乌江的项羽庙,写了一首著名的怀古诗:"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宋朝的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词,有这样的一句话:"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摸儿》)
      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咏叹项王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中国近代最有名的有关项羽的诗,应该是毛泽东诗中的名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的意思是说,要乘胜追击国民党,务求"解放全国"。不可以像项羽一样,心慈手软,归山
      
      司马迁写悲剧英雄李广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一个传记,是《李将军列传》,说的是边塞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李广是个悲剧英雄,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李广的悲剧,延续到他的第三代,李陵。李陵的变故又点接导致了司马迁的悲剧。
      司马迁与李陵认识,交往不多。司马迁爱才,对李广的才气非常的敬仰,对于李广的悲剧非常的同情。偏偏李陵"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祖父李广之风。所以,一旦李陵有难,司马迁挺身而出,触怒了霸道的汉武帝刘彻。司马迁爱才的情感因素,加上仗义执言的个性,决定了他的悲剧与命运。
      李广的故事,似乎只有在《史记》中找得到。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司马迁写李广,李广的故事就不会流传下来了。
      司马迁写的李广故事,成了很多后人文学作品的题材。有些人评论唐诗说,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是王昌的《出塞》诗。诗的内容,就是缅怀司马迁笔下的大汉"飞将军"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王昌龄感叹边塞不宁,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象中,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也就不至于万里长征人未还了。
      司马迁在小时候,见过李广,他的印象是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名震一时的飞将军,看来竟然是个很乡土的人,口才不好。但是,李广虽然粗土、不善言辞,司马迁给他的评价却是非常的高。司马迁说: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死的时候,不管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感到深沉的悲哀。我想是因为他为人忠实有诚信。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都不说话,凭着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人来人往,最终桃李树下,因为人气的聚集,也会形成路径的。
      司马迁虽然在小时候见过李广,但是与李家三代,并无深交。他为了没有深交的李陵,受到极其不堪的羞辱。司马迁有才华、有个性、有感情;甚至在感情的驱使之下,会不计后果,做出冲动的事情。司马迁所讴歌、所赞赏的人,像项羽与李广,其实也都跟他一样,有才华、有个性、有感情;也会因为感情而做出冲动的事情。这样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们悲剧英雄的宿命。
      司马迁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写什么样的人物。似乎也决定了,他写什么样的人物,会投入多大程度的感情。
      所以,很多人评价司马迁,不是一个"纯正"、"理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历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写历史故事的浪漫文学家
      司马迁爱才,他喜欢有才气的人。他写项羽的,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写李广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司马迁说李广人高手长,天赋异禀善于射箭。别人怎么学,都无法超越他。有一次他出外打猎,看到草丛中一个石头,他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出,箭力如神,整个得箭镞都射入石头之中。司马迁写的这个故事,到了唐朝,诗人卢纶把他写成了广为流传的边塞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
      司马迁写李广,写的是一个战场上的艺术家。李广好多次与匈奴的对手遭遇,李广都是在发挥他个人的才华、发挥他个人的在战场上的骑射艺术。好像是在敌我双方阵营中,都只能看到他一个人的风采。不过,就像是一个艺术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艺术公司成功的老板。李广作为战斗艺术家,并没有带来辉煌的开疆辟土的战果。最后,李广与大将军卫青之间发生了矛盾,李广因为行军迷路,要被送去审讯。李广很感慨,认为自己一生戎马,到了60多岁,怎么还可以再去面对"刀笔之吏"的审讯、甚至是判监服刑的羞辱呢?于是,李广告诉卫青,行军迷路完全是他一个人的错,与他的属下无关。李广终于选择了自杀,来维持他自己的尊严。一代名将,就在这个情况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趣的是,司马迁写当代的名将卫青与霍去病,就没有这么多的感情。卫青与霍去病都是开拓疆土的名将,功勋与官阶都比李广高很多,而且深得刘彻的宠爱。司马迁形容李广行军大漠,缺水缺粮的时候,一定都是以士卒为优先。要让士卒喝够了水、吃饱了,他才会喝水进食,所以士卒们都很爱戴他: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饮。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霍去病刚好相反。霍去病少年富贵,注重享受,皇帝刘彻特地安排了十几辆的专车,侍奉他的饮食。回军的时候,自己的军车剩下了粮食酒肉乱丢,但是士兵都面有饥色。
      骠骑将军……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与霍去病深得皇帝的宠爱,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彻有个很会唱歌跳舞的宠妃卫子夫,卫子夫就是卫青的姊姊、霍去病的阿姨。司马迁对于靠着"夫人关系"而窜红的人物,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上的偏爱。
      司马迁是如何形容大将军卫青呢?大将军等于是总司令,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司马迁说卫青是"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就是说卫青:"为人仁善退让,知道如何以柔软的身段讨得皇帝的欢喜。但是天下没有多少人会称赏他。"
      司马迁写卫青与霍去病的传记,对于这两位名将作了一个很有趣的总评论。他说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将军,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都不愿意招募贤能、排斥不肖。因为招募贤能、排斥不肖,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做人臣的只要奉法遵职就好。这两位将军,都没有兴趣帮助政府引进人才。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比较李广与卫青,李广是一个失败的将军,最后是在军前哀伤自刎;卫青是赫赫功名,位极人臣。
      但是,司马迁写李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写李广的自杀,"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写卫青,却是"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对于我来说,要如何解读司马迁写李广、写卫青霍去病的心境呢?
      我的感想是,司马迁要说的是,李广赢得了全天下的心,但是没有赢得皇帝的心;卫青赢得了皇帝的心,却没有得到天下多少人的称赏。
      司马迁是否也是替自己,做了个千秋的历史评价呢?他没有赢得皇帝的心,但是他终究会赢得天下人的赞赏。
      
      结语
      
      一个人的人格与个性,会决定他的作品风格。司马迁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英雄的风格。我们看他写的《项羽本纪》与他写的《高祖本纪》,就可以知道,他所喜爱、所敬重的是失败的英雄项羽;他对于刘邦,似乎是冷眼看戏,还略带鄙夷。我们比较他所写的《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所喜爱、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广。他对于卫青、霍去病,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感情。
      在功名成败的评价上,刘邦与项羽的对抗,刘邦是赢家,项羽是输家。卫青、霍去病与李广,其实是有两代的恩怨。李广的自杀,多多少少是与卫青有关的;李广的儿子李敢英勇善战,为了想替父亲报仇,结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在功名利禄的天平上,李广输得很惨。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犹豫的给了项羽与李广。同时,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刘邦、卫青与霍去病。司马迁写《史记》,的确是投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情。
      悲剧英雄写悲剧英雄。司马迁的想法很清楚,虽然他因为他的人格特质而受到了极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爱、最依恋、评价最高的,还是与他有相同人格特质的悲剧英雄。
      
      (摘自 台湾《历史月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