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坚船利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范蠡
  •   战争中,兵器很重要。东南方的人擅长使剑,浙江山区矿产多,其中不少是铸剑的好材料。范蠡在归国后,便派人暗中拜访各地区有名的铸剑师,并将他们分散安顿在各地隐秘的山区,大量铸造利剑,以备战时之需。据说,在现在绍兴市附近,便有铸浦、上灶、下灶、剑翁岭等遗迹。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便可能是楚国灭亡越国后,带回楚国珍藏的真品。这把宝剑被公认为是出土越王剑中的上等精品,长 55.7厘米,宽4.6厘米。剑上用鸟篆字刻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就是越王勾践。此剑埋藏于地下两千三百多年,仍保持着光泽。经过鉴定,其主要成 分为铜、锡、铅、铁、镍、硫等。剑脊部分大多为铜,韧性强,不易折断。剑刃则大多是其他金属的合金,较为锐利。除了剑以外,还有盔甲、矛、戈、弓、箭等武 器,范蠡也派遣专人研发更坚固的制品。

      相传,越国在这期间更发明了"锻"和"舀"等长型武器,颇具杀伤力。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主要的战争形态仍然是兵车战。每一组有一辆兵车,上面有一位将领和侍卫数名,并由20名士兵徒步跟随,称为"一乘"。一般称为百乘之国的,便是指有能力动用一百组这种兵车配备的国家。所以,要形成作战力,拥有足够的兵车是非常重要的。

      吴越同为水乡之国,海岸线颇长,两国之间更是隔着钱塘江。一旦打起仗来,舟船之战必不可少。当时,被认为具有威力的战船是伍子胥由楚国带到吴国制造的新型战船,分为大翼、小翼、中翼三种规格。伍子胥在《水战兵法·内经》中记载了吴国舟船的规制:

      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中翼一艘,广一丈三尺五寸,长五丈六寸;小翼一艘,广一丈二尺,长九丈。

       越国承袭吴国舟船规格,也大规模制造大翼、中翼以及小翼等战船。据传,范蠡还特别设计了"戈船"和"楼船"。戈船位先锋船舰,船身轻,行使快,作战力较 强。楼船为主旗舰,船塔较高,可以嘹望远方,稳定性强,是指挥官专用的船舰。楼船上通常安排有众多的弓箭手和长矛手,能在较远距离攻击敌船。

      《越绝书》上有关楼船的记载颇多,如"勾践调遣楼船卒二千人"、"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等,可见楼船多是相当大的,船上兵卒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

       中国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出现了独木舟和木筏,但主要用于捕和交通运输,还没有作为作战工具使用。炎黄时期,部落争战,黄帝与九夷作战,是否渡过淮河、长 江,有没有建立水军,还有待考证。商代甲骨文中有"舟"字,西周金文中出现了"船"字。周时已有多人撑驾的大船。商的军事力量,已有向东南方向扩展的记 载。西周势力已达东南沿海和我国南方多水地区,军队已有相当规模,史料有运用舟船输送军队或实施渡河的记载,但没有发现舟师建立的时间记载。春秋时期,公 元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左传》)。说明长江流域的吴国、楚国已经有了"舟师"。楚国"舟师"创始人不详。吴国"舟师"则是伍子胥在太 湖里打造的。《越绝书》记载,伍子胥著有《水战法》,规定舟船尺寸、水军编制和船队战法。越国毗邻东海,公元前490年左右,范蠡考虑到未来灭吴,水陆两 师必用,便开始从山中伐木运到北海(今杭州湾)避风湾修船坞,造战船、训水师。《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水战之具,始于伍员(子胥)。"但直接在海上打 造水师,范蠡是史载明确的第一人

      越国舟船水师的规模比较大。

      越国的对手吴国水师人员、战船总数有多少,史载不 祥。作战的主力船,《伍子胥战法》记述,大翼船,长十二丈,广丈六尺,可容甲兵九十一人,其中战士二十六人,擢(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钧、 矛、长斧各四,吏、仆、射长各一人。水战使用的武器,有刀矛弩矢和长钩、长斧。范蠡打造的舟师甲士有两万多人,建造楼船五艘,小、中、大三种翼船三百艘。 船上武器配备齐全。楼船为指挥船,长十余丈,宽两丈余,上下三层。下层划桨,二层射箭,三层为军官嘹望指挥之舱。作战的大翼船,可载近百人。其中,武装甲 士三十余人,摇桨水手五十人,头尾舵手三人,长钩矛、长斧手四人,杂手四人,船长、副手二人。装弓弩三十三副,盔甲三十余套,利箭三千三百枝,短兵器和食 物若干。作战时,稍远可连发弩器,靠近可拼长斧长矛,跳船可混战厮杀。船坏可登岸成百人队,依陆师作战。中、小型翼船吨位比大翼船依次缩小,配备人数武器 也依次减少,突出机动灵活性。从人数——两万多人,战船数——三百多艘来看,规模还是不小的,起码不小于吴国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范蠡组建的是一支越国从 来没有的"新军",兵员组成,除船长外,均是二十岁左右丁壮,筋强骨壮,性如猛鲨,战斗力极强。从最终打败吴国水军,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战术条记叙:"公元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了海战。"当时,吴国舟师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实行远航奔袭。齐国舟师以逸待 劳,在水面上实施截击,吴军战败。这是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次海战,但仅是水军之间的较量。公元前482年夏初,越国伐吴之师的庞大船队从北海(今杭州湾) 出发,破浪鱼贯前进。勾践所乘楼船在前,范蠡所乘翼船跟随,二百余艘大小战船一字跟进,浩浩荡荡,犹如长。经过两昼夜航行,船队到达江水(长江)人海 处。范蠡登上楼船向勾践叩首告别,然后率队继续往北驶去。勾践率领满载英勇善战甲兵的船队,由海上进入吴江,溯流而上,至姑苏城外抛锚停泊,甲兵(水军陆 战队)登陆与吴军激战,取得重大胜利。范蠡率水师从海上人淮,至洪泽湖同邗沟交汇处,堵住夫差回师的咽喉。由于勾践错误指挥,范蠡又率水师南下到太湖集 结。一个月后,吴军从黄河北岸回到太湖,范蠡指挥水师陆师联合作战,在太湖水域痛击吴军水师,在太湖岸边迎战吴军陆师,重创吴军水陆师,迫使夫差求和。于 是,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水陆联合作战的先例。

      中国是世界最早造船和航海发源地之一,也是舟师——水军最早诞生地之一。水军是当代海军 的前身。以上综合起来看,尤其是从范蠡直接在海上筹建水军来看,可以认为范蠡是中国海军鼻祖,起码是鼻祖之一。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对发展海军保护海洋 权益一直重视不够,以至于近代总是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炮舰的侵略,写下了一页页海疆屈辱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