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关于王羲之手札欣赏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手札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信,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说的亲笔信一样。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手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流传于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余。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篇给大家。

《姨母帖》字体为行楷,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还曾称赞这个帖子“奕奕生动,而且这帖子的用意都写明白了,王氏家族的传统风尚都已经全然呈现在纸上了”。

王羲之的字体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都有流畅熟练,用笔爽利和古雅质朴这两种,显然《姨母帖》属于后者。《初月帖》草书,这是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帖中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书作品比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较有特点,笔锋以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却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没有密疏划一,这就导致这个帖子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面貌,这一情况,可能和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写的。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绍兴内府,明代时又流入民间,现在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中谢司,应是王羲之的至友谢安。这帖子书法遒腴润,沉着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是民间流传着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曾巩仰慕王羲之的名号,就去看他,写下了《墨池记》这篇文章,来阐明取得很高的成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刻苦学习才能换来。

说的是在临川郡的东面,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洼的水池,当时王羲之在这里联系书法,整个池水都被他洗毛笔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后他游览各地,陶醉于祖国的山水风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时候,他的书法才渐入佳境,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天赋有多少高。

后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程度没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对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法去形容,而是从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原因落手,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生的本领要是不去加强也会变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并没有完结,作者进一步引申出,除了努力,道德上的修养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被后人敬仰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为官的时候让百姓放心,这样才会有人记得。

所以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平日里多做善事,为他人考虑,那么品德和名声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是世人尊称的“书圣”,天下人都知道他写了一幅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据说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昭陵之中。除了行书之外,王羲之还擅长精通草书、楷书等书体,其中他的草书作品基本上被收录在《十七帖》之中。

王羲之的《十七帖》其实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是他在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这长达十四年中写的。它是二十八件书信的结合,信是寄给远在益州做官的朋友周抚的。之所以取名《十七帖》,是因为它的第一通尺牍开篇的《郗司马帖》的首行是“十七日先书”字样。

从《十七帖》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的特点。在首篇《郗司马帖》里,王羲之是在首行就开始进行布局,它的轴线犹如风吹杨柳一般左盘右旋。虽然后面的字体是平白直叙的,但是其中的变化却是首尾呼应的。点画之间,是变化自如,用笔流畅而又融会贯通。该帖的用笔是方圆皆用,刚柔并济,简洁凝练而又动静相宜。

《十七帖》的第二通尺牍是《逸民帖》文笔虽然不长,但是仍见其中字体的转顾多姿。在该帖中,从“东”和“久”字可以看出其中保留的章草书的特点,像回钩、捺脚和转折处的隶书笔意。虽然《十七帖》按标准来说是小草的范围,不过仔细品析的话,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章草遗韵深藏其中。观《十七帖》书,大部分是字字独立,横平竖直的鼻环一直贯穿始终。

上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