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荀彧和诸葛亮的关系 刘备诸葛亮

荀彧诸葛亮

荀彧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谋士,分别效忠于曹操刘备,是其二人成就一番霸业必不可少的人物。因此,人们也常常把他们两个人比较一二。曹操曾经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良张子房,足以可见曹操对于荀彧的仰重;刘备曾将诸葛亮比作自己的水(刘备自己比作),也足以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

荀彧是出身不错的人,自小经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成名。而诸葛亮出身草根,只能靠自己为自己打一些人气。

荀彧曾经为曹操出了很多主意,比如扶持汉献帝。荀彧治军有方,治国有道,使得曹魏在三国中鼎力第一。后人经常评论说,荀彧和诸葛亮,后者不如前者。

王佐之才,谋能应击,当初袁绍强大,因为荀彧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曹操胜利。其实反论之,荀彧和诸葛亮还是有很多相似点。当初曹操强大,刘备也是仰仗诸葛亮,才能成为三足之一。

少主曹植曾评论荀彧说:“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悲鸣而倚衡。”同僚司马懿也曾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后代独孤微生也曾说:”荀文若、周公瑾、陈元、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这些都是对荀彧极高的赞扬,荀彧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而独孤微生,甚至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虽是君臣关系,却比君臣关系更为亲密。刘备器重诸葛亮,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可谓是惺惺相惜。他们相识于隆中的卧龙岗。那时刘备急需人才,便有人提议诸葛亮可以用之。刘备就亲自出马,到卧龙岗请求诸葛亮出来助他。

不巧的是,刘备去的时候诸葛亮并不在家。第一次的拜访就只能失望而归。不过,固执的刘备又岂会就此放弃?

在不久后,刘备便连同关羽张飞二人再次去拜访,可不巧的是,诸葛亮又出去游玩了。三人只能失望地回去。过了一些时间,刘备准备再去拜访,在此之前还连吃了三天素,关羽和张飞便看不下去了。关羽皱了眉,说,或许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只是人们误传罢了,主公又何须如此放低自己,还不如不去了,我等也是人才,又能比他诸葛亮区区一芥草民差?张飞也表示愤怒,说,主公如果真需要诸葛亮,那便派我一人前去便好,看我不把他绑回来!刘备大呵一声,放肆!诸葛先生是个人才,对他要尊重。怎么能用绑的?这事你们不用再说了,我心意已决,不容改变。就这样,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了芧屋前拜访,那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打扰他,自己在外面静等。之后,诸葛亮醒来后便与刘备坐下交谈。诸葛亮见刘备有一颗为国之心,便答应出山辅佐他。

从第一次认识,他们便是相互看中眼。诸葛亮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又何尝不是诸葛亮的伯乐?他们的关系绝对是君臣之典范呐。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曹操称霸中原,除了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无人能与之抗衡。曹操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面对这两块肥肉得慢慢来。所以,曹操打算先联合东吴孙权打败刘备。曹操写信给东吴商量此事。

孙权手下的大部分谋士见得了“便宜”,赶紧卖乖啊,都主张为了保住东吴江山投降曹操。然后,只有鲁肃一人看清了个中利害关系,他认为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才是明智之举。同时,鲁肃也知道自己是很难说服大家的。此时,刚好遇上了不谋而合的诸葛亮,所以,帮助诸葛亮引见了东吴的智囊团,这些人可不是的滥竽充数之辈,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之士。

素有“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首先出击:“听说你家老板请了你三次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如同得了麒麟才子一样能得天下,谁知连区区荆襄九郡拿不下,反而让曹操给拿下了。”

诸葛亮深知张昭在东吴中的水平,不能把他辩服,那么今天就等于白来。诸葛亮眼珠一动说:“不夺取荆襄九郡只是不忍抢同宗兄弟的地盘,现在驻兵于江夏,另有所图,是你这些普通人能看得懂的吗?有才能的人国家有难时勇于出谋划策,无能之辈只会龟缩投降。”

此言一出,张昭被说得羞愧无言。接着,又有一谋士说:“曹操坐拥百万大军,岂能不怕,莫逞强。”

诸葛亮嘴角一泯道:“刘备驻兵江夏乃等候东风之机,东吴兵强马壮,又有长江天险屏障,你们却劝自家主公俯首称臣,恐成天下笑柄”。

接着,先后又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哑口无言。诸葛亮此次舌战群儒,表明了蜀国联吴的决心,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

诸葛亮什么时候死的

在众人心中,诸葛亮是为拥有雄才武略、气质不凡,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一代奇才。然而,再优秀的人都不能抵抗生死轮回。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〇年,病逝于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山东琅琊阳都人,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在早年间,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没事在家便是弹弹琴,吟吟,生活很惬意。即使如此,也并不代表诸葛亮不谙世事。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便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正如《草庐对》中提到的:“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份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就这样,诸葛亮开始跟着刘备,一直以来,诸葛亮都是忠心耿耿,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直持续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对后主刘禅尽心的辅助。诸葛亮十分用心,事必躬亲,这是好事。但也是因为这样,诸葛亮没能培养出自己的优秀手下,也使自己积劳成疾。在最后北伐时,诸葛亮终于抵挡不住身体的疲乏,与第六次北伐时驾鹤西去。日期:建兴十二年(二三四年),享年54岁。

现在来看,我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实乃一代贤臣名相!相对来说,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并没有那么的强大,但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确能很好的治理。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更是我们心目中传颂千秋的完美能者。

诸葛亮号

读《三国演义》,我最喜欢诸葛亮,喜欢诸葛亮的遇事镇定自若,能够深谋远虑,虽然,早年间诸葛亮并未出山,但是“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我还喜欢诸葛亮的聪颖,能够“舌战群儒”,也能够“草船借箭”,这些种种,无疑是诸葛亮最好的凭证。

诸葛亮,山东琅琊阳都人,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这件事要追溯到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早年间一直处于隐居的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身为翩翩青年,能文能武,博览群书,所以,经常有小伙伴来找诸葛亮玩耍,诸葛亮也会以茶会友,没事的时候,喝喝小酒,唱唱小歌,吟吟小诗。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时常的精研兵法,所以,在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往往能够惊艳全场,长此以往,诸葛亮“博学多学”的盛名广为流传,知道被江南的一位名士誉为“卧龙”,与此同时,诸葛亮的侄子也被誉为“凤雏”,从此,诸葛亮“卧龙先生”的称号便流传开来。

我们可以从“卧龙先生”这四个字看出来,这是世人对诸葛亮博学的赞美,同时,也从侧面突显出诸葛亮的优秀,也正因为“声名远播”,最后才会被刘备看上,才会有之后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到这句话,我们便能想到孔明先生诸葛亮,诸葛亮在影视剧中,文学作品中都是超群绝伦,神机妙算的英雄。他文能写诗弹曲,武可征战沙场。他是历年历代的文人骚客笔下的英雄,是受人万世敬仰的旷世奇才。

就像开头所说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蜀相》主要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简历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局面。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是说明,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共同战斗,在刘备死后,还辅佐他的儿子后主刘禅,是当朝的丞相,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在出师北伐的时候,最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正因为诸葛亮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因此感慨自己的仕途坎坷,无法施展抱负,这首诗也不例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予诸葛亮草庐的门联,也是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这是诸葛亮对自身的要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艰苦学习。即使诸葛亮这样优秀的人才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学习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