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李商隐的诗都有哪些 代赠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朝少有的对于诗的意蕴美好有着极度追求的诗人,他擅长诗的创作,此外在骈文上的文学造诣也十分突出。他的诗构思独特新颖,风格别致绮丽,尤其是无题诗以及情诗的写作上,更是缠绵曲折、婉转动人,传颂至今。不过他的有些诗文略显得过于晦涩难解,因此有人感叹李商隐的诗这么美,只可惜没有注解难懂其情思。

李商隐的诗歌传世的有六百余首,作为一个有着明显政治倾向以及抱负的积极分子,他的诗中直接触及政治题材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咏史诗具有极高的成就,既不是无病呻吟,也并非托古怀今,而是借历史经验来批议当下世事与统治者,将古今二者巧妙结合,创造了一种政治诗的特殊形式,加强了咏史诗的艺术感。

他的爱情诗在中华古典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而无题诗又是李商隐本人别具一格的创新,主要以男女情思为主题,很大一部分表达的是对妻子的深情,意境美好,感情婉转,辞藻华丽,节奏有致,读起来意味深长,触动人心。其中最突出的特色,要数他诗文中的朦胧感,读起来迷离却动人,得以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够在当时诗人辈出的年代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其心思敏感,用情至深,开启了诗文创作的新风格与新艺术层面。其中他诗歌成就的最高峰要数近体诗,七言律绝尤为最佳,是继杜甫之后,唐七律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代赠 李商隐

《代赠》是由诗人李商隐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所作的一首诗,代赠表示代拟的送人之物,他在此诗中写出了妇人在与亲人离别后的相思与愁绪,语言文字风华优美,动人婉转,极有情致。

此诗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思念情人时的表现:黄昏来临,一名住在高楼中的妇人原本百无聊赖,却在此时突然思念起情人来。她的思念越想越激烈,于是便愈发渴望与爱人相见,甚至很不得心爱之人能够立刻就出现自己眼前。于是这位妇人越是这样想,就越是不能控制自己,竟难以忍耐自己焦灼的思念之情,忍不住急切地想要走到楼边去四处张望,看一看自己想见的人是不是正好来了。

可是才走到一半,妇人又突然意识到他又不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不用看就知道他定然是不会来的,而且就算知道了自己在想着他也不可能就这样飞快地来到面前。于是这位妇人只好作罢返回楼中,她这种反反复复欲见还休的表现,加上她内心难以言明的纠结,使她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就在李商隐的寥寥几行文字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一位坐立难安的妇人就展现在眼前。

诗人在此诗中,用芭蕉与丁香作为拖载物来喻指该女子的思愁,将抽象的思念之情变得具象、可视了。诗句的意境无比美好,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徘徊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柳 李商隐

李商隐的《柳》是诗人在感伤自己已经年老之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作,用迟暮来喻指自己的晚年,在诗文中,李商隐纵观柳树今昔之间的衰败与茂盛之差,心生感叹,并以此自比身世,满是感怀。

这首诗写在秋天,描写的是秋日时分的柳树,可是诗人却不从此刻的景象说起,而是先回忆其在春光明媚时节里的面貌,再依此转回到如今眼前的形象。李商隐在这首诗歌中句句不离柳,可全诗竟没有出现过一个“柳”的字眼;诗歌的每一句都是在颂物、在写景,却也句句都在写人、自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衰败枯稀的秋日柳树饱含悲叹之意。

诗歌所写的是,曾经在春日里的柳树,春光明媚,春风盎然,百花盛放,灿烂夺目。然而士女们有如片片云朵一般,锦筵上红色的裙摆摇曳,绿色的舞袖纷飞,柳树翠绿的纸条也随着姑娘们一起飘荡舞动。然而在对于脑海中春光的描写之后,下面两句笔锋一转,回到了眼前反差强烈的真实景象。夕阳映在柳条上面,而秋日里的蝉伏在柳树上悲伤地鸣号,放眼望去,一派萧条、凄凉的场景。而李商隐在诗中所描写的如今与过去之间柳树的悬殊对比,正是诗人自己的生平写照。

李商隐的这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反差,用拟人的手法将场面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人以柳来自比,托借柳树的春荣秋败来感叹自己少时得志、迟暮失意的年华不再之悲。

锦瑟李商隐

《锦瑟》是李商隐代表名篇之一,虽然李商隐之诗不乏借物言情,但是这首虽然名为“锦瑟”却并非咏物之意,只不过是按照惯例将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而此诗又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诗家向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感慨自己所经历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历史典故,运用比兴、联想等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感受,将分割的碎片意象组合成朦胧的意境,借助能见能感的形象以传递诗人心中真诚、强烈却又幽怨、曲折的情义。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意味深远,感人至深。

诗文大意:华丽美好的锦瑟,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来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无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华。庄周在梦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梦醒时分怅然若失;杜宇将心托于子鹃,魂归时刻,满是无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衬下,闪耀着如同泪珠般的点点光斑。蓝田山上的美玉,因为温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缕缕的青烟。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忆呢?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足够令人感怀了。

李商隐的这首诗作于晚年,他在官场沉浮多年,仕途始终失意,中年又丧妻,因此此诗的真正含义向来都是众说纷纭,或爱国,或思妻,又或是自伤,至今也始终难以分晓。

端居 李商隐

《端居》是李商隐独自在异乡漂泊时写下的诗歌,一共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亲信的思念之情。诗歌的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没能收到家中寄来的书信因此只能在梦中归家,然而梦醒时分深感孤寂凄廖;诗歌的后面两句借助对于多种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寒凉的意境气氛,表露了诗人内心的乡愁与思亲。全诗寓情于景,迂回婉转。

已经很久都没有收到亲爱的妻子从远方寄来的书信了,没有家中亲人的任何音讯,我只能等到入睡以后在梦中得以返回家中,以解我的思想之愁。可惜每当半夜惊醒,才会恍然意识到我与家人离别已经有好多年了,起身环顾四周只能看到空荡单调的床铺,与寒冷寂寥的秋夜相对,免不了心生苦楚。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外乡居住,寻常日子里极少与什么人有何来往,屋中台阶上早已布满了青苔,大片的绿色与秋季鲜红的枫叶相映衬,在细密的雨水冲刷以及迷离的月色笼罩下,逐渐变得暗淡迷离。然而这雨夜的寒凉以及月色的冷清,又怎么比得过乡愁对我的折磨呢?

这是诗人思念妻子时所作,诗中讲述了他在这么凄凉的夜里,因为得不到家中的音讯促使思念之愁更加强烈难抵,诗人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这种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写出怅然若失的逼真感,令人读起来都触动心扉,难免产生怜惜之情。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也叫李义山,号樊南生,晚唐年间著名的诗人,原籍是河南沁阳,后来祖父一辈迁至河南郑州地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并为“温李”,是晚唐时期甚至整个唐朝中为数不多的执意追崇诗意境美的一位诗人。

李商隐出生时,家父为获嘉县官,后来父亲去世他便随母亲回到家乡,生活十分艰难。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便为人抄些经书补贴家用,曾追随堂叔学习,十六时已有一手好书法和好文笔。829年,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等前辈,且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与教授,因此在这几年间李商隐勤奋好学、积极应试,结果屡考屡败,写作上由散转骈。后来李商隐在王屋山学道几年,对他的一生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后李商隐开启了他艰难的应试之路,837年,李商隐中进士入官,其思想观念属儒,胸怀大志,但由于屡屡失败怀才不遇后因此诗歌逐渐表现出不满,对于黑暗政治的批判深刻有力。后来李商隐因为婚姻而陷入了李党派之争,被批为背叛去世的恩师令狐楚,在官场上备受屈辱遂辞职。

后来李商隐回到秘书省任职,遭遇母亲去世于是回家守丧,这是李商隐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一击,后来岳父去世,李商隐的境况更加困难,于是尽量调整心态,减淡政治兴致。后来守丧结束,李商隐重回秘书省,在权力争夺中被排挤压制,他一心从政却不得不接受仕途已到末路。

851年,李商隐妻子去世,二人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后来李商隐被邀请到一个待遇不错的推官上任职两三年,辞官回乡闲居。

李商隐一生由于岳父与恩师的关系,在牛李之争的夹缝中难以生存,备受压制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大致于858年病逝郑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