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苏轼的刚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禅诗

刚说 苏轼

《刚说》的作者是宋代大文豪、文学家苏轼,本文苏轼通过对孔子所说的话,间接的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文章通过论述孔子所说的仁爱之心和拥有仁爱之心的人,同时苏轼表明自己也认同了这种说法,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文中说到孔子喜欢的人是刚毅正直、言语谨慎的人,并且讨厌花言巧语软弱的人。平时谨慎言语的人或许会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而那些在自己风光时跟在自己身边花言巧语、谄媚讨好的人是一定不会拥有仁爱之心的,真正仁爱的人是刚毅正直的,就不会做这种违心的事情。

所以后来文中论述到喜欢什么样的人并不是看他老实木讷,不喜欢的人也不是以为他们谄媚讨好,这喜欢不喜欢的事情凭借着的就是有没有仁爱之心,而不是真的喜欢的就是他们的木讷或花言巧语。下一段又讲述了孙介夫不顾王安石的游说拒绝命令的事儿,认为孙介夫也是个刚毅正直的人,并且这种刚毅的人拥有的仁爱之心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而在最后一段中苏轼才表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宗旨和中心思想。

有人会认为过刚易折,而苏轼他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他认为易不易折是由天意注定的,但是做人一定要做个刚毅的人,更要拥有仁爱之心。就像孔子所说的和孙介夫所做的那样。这是苏轼的观点和看法,也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面对各种敌对势利之时,就算是被贬罢官,苏轼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仁爱之心。

苏轼禅

禅诗是与念佛参禅有关的诗,应该理解为是富含禅理禅意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境界与感悟的表述。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苏轼的禅诗。苏轼是大学问家,在学识方面他触类旁通涉猎甚广,他的一生起伏跌宕,这些都为他禅诗的创作提供了要素。下面咱就简单来欣赏下苏轼的禅诗。

苏轼禅诗其一: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西东?

这首诗的名字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早期的禅诗。飞鸿留爪取自《传灯录》:“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能解向中行”。苏轼借此典故来感叹世事聚散无常,人生如同单程车道有去无返。人活在世就如同飞鸿,而所经历的就如同鸿印,都是当时觉得很重要,当时间流逝再回头看其实也不过如此,功名利禄在时间面前都是苍白无力及其无聊的,生活一直在继续,没有重头再来的道理。

苏轼禅诗其二: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这首诗的名字是《病中游祖塔院》,是苏轼偶然生病,在养病期间游历祖塔院突然有所感悟:人生苦短,世人为了追求名利与荣华富贵苦苦挣扎,身心不得闲。药物可以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是世人又用什么来治疗心灵上的痛苦呢?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的顺应自己的心去行事呢?告诫世人勿用眼前的浮华忽视了生命的意义。

苏轼禅诗其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这个就是苏轼著名的《琴诗》。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各自发展的轨迹,相互之间各有因缘,相克相生,没有能够单独存在的个体。一个事件的发生到结束必然与其他事件有所关联。新生事物的出现也必然是有他应该出现的道理。即是凡事皆有个因果。

苏轼策论

开宗明义,策论,在古代主要指议论目前政治问题,发展局势,向朝廷建言献策的文章作品。清朝末代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策论的主要特点是以论点为写文的中心。那么苏轼策论又是什么水平的呢?

历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策论上也有著作。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当时他参加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实在当时的局势下,这并非仅仅是一个考题,一场考试,而是一个引发深刻讨论的话题。刚开始看起来,的确很枯燥,但是考生却做得有声有色。苏轼策论,独特之处在于它自由自在的想象魅力。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文中,苏轼写到:“当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他曾经问过苏轼此事出处在哪里?苏轼回答说:何须出处。这种感觉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并且当时欧阳修的观点是“言必有出处”。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捏造证据一直都为我国文人为人所不齿。但是,苏轼却胡乱杜撰了一个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后世那些战战兢兢的文人所不能及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策论,只是规定了内容,并没有强求一定赞成或否决,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讨论国家制度的问题。而苏轼策论全凭本意,并没有因为权威或者主考官的个人思想专制而改变自己的言论,实属不易。

上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