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孔子道德经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是个颇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传颂,他的各种思想不断被世人借鉴。

孔子道德经

关于《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对于他的作者--老子就在这部作品种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关于他的内容很难理解,每个关于他的译本也都是千差万别的。

作者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失败的,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也是说“修德”是为了给自身“修道”提供一个外部环境,而修身者更是要拥有宁静的心情,所以缺“德”不可。关于《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对于《道德经》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而《道德经》中的“道”与孔子的儒家思根本就不存在矛盾和对立的一面,而且,孔子的思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在《道德经》中告诉人们,人们所运用的“道”只能是从古至今的“道”的作用中体会它的规律和特征。而孔子也正是利用了这一个原理来解读了政治,并且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在政坛上混。而且孔子甚至知道自己不适合在政坛上任职,但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去阻止其他人走上从政之路,正是因为他深知“道法自然”的道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论都可以体现“道法自然”的内核。但在事实上,任何经典语录都会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内核。

孔子孟子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登山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登山”打一字谜:字谜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后,“山”被“丘”压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组合成字“岳”。

孔子曾登山的地方

“孔子登山”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之<观于海者难为水>,其原文和译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之后就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后又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对于一般的水都不会轻易产生兴趣,在圣人指导下学习受益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观赏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观赏那波涛汹涌的壮阔。太阳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哪怕再细小的缝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规律的,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时也要注重扎实的基础,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文章和字“岳”也喻指了孔子的强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智者登一座山,哪怕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依旧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更何况是孔子。他胸怀天下,“一览众山小”,所说的话都是富有哲理的语言,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孔子与老子

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看了祭神的典礼,这些经历同样使孔子收获不浅。

在孔子满意而归,想老子辞行时,老子还送了一段忠言给他,劝告孔子戒掉过于热衷宣扬自己优秀之处的毛病,不要太过贪图功名这些东西。真正聪慧的人会善于隐藏自己的学识渊博,而不是大肆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聪明,有多么优秀。

孔子地位

孔子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要将孔子学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在历史中孔子地位如何。孔子地位在每一个时期是不同的,后世人称孔子为孔圣人,而在文革时期,孔子成为了人们争相批斗的对象,所以在不同时期孔子地位也是不同的。

从历史顺序上讲,孔子本是一个老师,他的教书理念较为创新,打破了教育的界限,认为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思想是创新的。孔子死后,他的地位逐渐攀升,人们称之为至圣先师,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教师。

公元前二世纪,孔子被推崇为天命所降,继周而王。《春秋》这本作品被评价为一部政治著作,其表现的伦理及政治观点已经超出了编年史的范畴与高度了。

公元前一世纪,孔子逐渐被神化,其本人在《春秋》中树立的政治理想,足够汉朝的政治实施,所以人们以活着的神来定位孔子。

公元一世纪初,出现了一批理性主义的儒家人,这里孔子的地位变化了,他从神的位子上下来,但是他在“至圣先师”的地位任然很高。

十九世纪末,孔子又被冠以天命为王的说法,但是这种没有持续多久,民国建立后,孔子地位极速下降。

到文革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其很多文物均在那时候被毁灭。但是后世对于孔子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复,人们争相学习孔子的思想,树立自己的道德标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