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苏轼琴操有什么关系 苏轼的词风

苏轼琴操

传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喜欢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杭州自古繁华之地,西湖边上每到风和日丽的时候总是会有歌妓舞女来赏花对,当时成为一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名妓琴操。

这位琴操姑娘才貌双全,心高气傲,她听说知州苏轼才是一位大才子,便非常仰慕,苏轼对有有才华的美丽的女子也是非常欣赏的,他并没有因为妓女身份低微便看不起她们,相反他还非常欣赏,照顾她们,这让琴操很是感激,但是她自知自己与堂堂的知州大人地位太悬殊,而她又不愿委屈自己做苏轼的侍妾,让别人说她高攀,所以只好把对苏轼的爱慕之情埋在心里。

琴操与别人不同,她喜欢参禅礼佛,这与苏轼的爱好如出一辙,于是苏轼便更待琴操与别人不同,他们俩彼此引为知音。有一次苏轼又来与琴操谈论佛法,几番问答之后,琴操突然领悟,她知道自己不适合在世俗之中生活,不然晚景凄凉,不如看破红尘,彻底皈依佛法,方能彻底领悟佛法的精髓,这也是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于是辞别苏轼,毅然出家为尼,从此一切往日情谊都随风飘散。苏轼听说后很感慨,也许内心还有些愧疚之情,于是就把他与琴操的故事写进了他的《东坡笔记》之中,以此来纪念这段有缘无分的感情,也纪念这位心意相投的红颜知己。琴操与苏东坡的故事总是引人感伤,后来很多人专门在西湖边拜谒琴操的墓。

苏轼的词风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深远、贡献最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极具有创新精神,作为新派诗人的代表,苏轼突破了传统诗词的规则和约束,开创了新一代诗词新形象,为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苏轼的诗风格多变,特点鲜明。这也和他生性豁达、为人直率并且喜欢道家风范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他的两千七百多首诗词中,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时候苏轼主要通过诗句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十分鲜明的做出对现实的批判。例如《夜泊口》中就是如此,通过诗句的描述写出了百姓生活的劳苦和对他们的忧虑。第二个特点就是苏轼的诗具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苏轼是出了名的爱美食爱美景爱出行,他喜欢畅游在大好河山之间,而这个时期他描写的诗句就非常的优美,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情景相生的感觉让人仿佛和景色混为一体。

这个时期苏轼作品非常多,例如《惠崇春江晚景》、《题题西林壁》等,这是十分优美而欢畅的诗作,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新奇的拟人手法别具一格。第三个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苏轼的诗兼容并包开启了诗词革新的风潮。苏轼的诗词突破了传统诗作的束缚和条条框框,内容格局较之前恢宏了许多,其内容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苏轼 永遇乐

苏轼的《永遇乐彭州夜宿燕子楼,梦盼盼》是他的一首传世佳作,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因为感念燕子楼的传奇故事,所以常常在此参观,有时也住在燕子楼中,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徐州城外的燕子楼本是唐代尚书张諳的爱妾关盼盼的住所,盼盼是唐代名妓,与张諳一见如故,虽然是老夫少妻,但也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是好景不长,尚书年老病逝,盼盼痛不欲生,感念旧情,于是就肚子搬到燕子楼,一个人住了十年。后来白居易来到徐州,听说此事,他对关盼盼说,你既然对亡夫如此深情,为什么不随他而去,于是盼盼在燕子楼自尽。

苏轼对这段故事很感慨,也对佳人的遭遇很同情,在他的笔下,燕子楼时寂寞清幽的,好像从没有人来过,寂静的连一片叶子落下都听得到,显然已经很久没人来过了,所以苏轼写道“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在他看来盼盼就如燕子一样所锁在这楼里,没有自由,但是最终燕子还是飞走了,然而再也回不来了。直抒胸臆,感悟人生,他把燕子楼的前尘往事看做是一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似乎一场不过是虚幻的梦境,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所以这首词表达了苏轼隐秘的想要彻底解脱,如生如梦的悲观出世的想法。

苏轼受禅宗影响很深,他也常常利用禅宗来安慰自己,这首词就是这种精神的外露表现。

醉落魄苏轼

《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苏轼的这首《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用词细腻质朴以情感怀扣人心弦,它是苏轼密州赴任与杨元素还朝,两人从杭州同行至润州时分手所作。整首词浸润在一种凄凉哀伤不舍的氛围之中,苏轼官场沉浮屡次被贬,心中抑郁可想而知,他与杨元素同行又同病相连,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二人分手在即,离别不舍之情萦绕而出。

上阕:“分携如昨”开篇即抒发感慨,感叹相聚之短,为离别打下基调。“萍漂泊”一语道破苏轼自身前途未知的境遇,也表述了其内心的孤寂,“相聚”、“离索”又表明二人即将分手,离别情绪尽显,“偶然”一词道出相遇的欣喜与要分开时的不舍。“病”“愁”“错”都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冷的情绪。可以说整个上阕都是苏轼内心孤独渴望宣泄的情绪流露。

下阕:作者笔锋一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与友人喝离别酒,“一笑休辞却”“同是伤沦落”大有苦中作乐自我消遣之意。“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表达了苏轼的退隐还乡之意,可惜身不由己一直没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仕途坎坷再加上苏轼年事渐长,他渴望回归内心的平静,远离朝堂的归隐是他所渴望的,“归飞鹤“就是他自己愿望的化身。

踏莎行苏轼

《踏莎行》,是苏轼写于宜兴的一首著名的词。当时苏轼刚到宜兴,倍感落寞得志,便作了这样一篇舒志之文。原文如下: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白酒渔樵社。元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

细观此词,实属东坡豪放派的一贯风格。上阕首先写了山水的秀丽,第二句又写了当地的溶洞。突然文锋一转,写了作者此时置身此地的所感。本词最大的特色应该在于将本应在诗中描写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到了词中。先看首句,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这其中的用意当然不单单是指山水,而是着重烘托出当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景,给人以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的感觉。后来,接着写溶洞。四、五两句是咏史之句,既总结上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做到了上篇的总结,也为下片埋下了伏笔。

在苏轼还是个年轻人时,他曾怀揣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但为官40来年,发生的一系列的波折,使他一步步认清了冷酷残忍的政治现实。在本词的的最后,词人直截了当抒发了自己的愤懑和无奈之情。

纵观全词,苏轼在词中表达的那种退隐山林的想法,是对时间飞逝的叹息,也是对当时政治腐败,朝廷不作为的不满和无奈。给读者留下了一种英雄末路,前途黑暗的悲哀,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苏轼后代

苏轼有后代吗?苏轼作为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文学造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他自己有后代吗?当时的苏轼是有四个儿子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早夭。无女。

苏轼最大的儿子苏迈,是苏轼的前妻生的,当时正值苏轼因为朝廷的派别原因被捕,而苏迈则是跟着苏轼照顾在他的身边的。出狱之后的苏轼再次遭到贬官,而苏轼这一次在上任的途中去世,苏迈这一次把苏轼的灵柩送回了老家之后就和他的叔叔苏辙住在了一起,一直到死。

二儿子苏迨,苏轼的这个孩子呢?从小天资聪明,但是看到自己父亲一生坎坷,所以对于名利是比较的排斥,一直没有入朝,后来就一直在民间作诗词,由于身体多病的原因,去世的时候五十六岁。

三儿子苏过,是苏轼和第二位夫人王氏的儿子,这个孩子也是很聪明,做了一个不足为道的官职,普普通通的走完了一生,而苏轼的四儿子是苏轼的一个小妾所生,不过生下来不久便去世了。

而现如今,关于苏轼的延续后代是很难考证的,苏轼的家谱也并没有完整的遗传下来,因为当时北宋的情况,苏轼本身就遭到了压迫,所以目前只能考证苏轼后代在如今的地域分布。据考证一些直系后代应该在今天的广州广东江苏宜兴一代,但是考证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留下来的只有那不完整的家谱,经历后世的变故很难考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