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庄子论剑是什么文章 庄子养生

庄子论剑

赵文王对击剑迷恋。人们知道君王这个嗜好,就想用击剑讨好君王。于是擅长练剑的都涌现出来,几千人聚集到了赵文王宫殿。这些人为了在君王面前展现剑法,每天都相互厮杀,一年里常常有几百人丧命于剑下。可是赵文王并没有在意,一味的观赏他们的拼斗。因此,国内习剑风气盛行,到处都有剑士。

渐渐的越来越多人选择练剑习武,不爱劳作,田地逐渐荒芜起来,国家实力开始减弱。其它国家看到这个情况,都有了乘几侵犯赵国的想法。赵太子非常担忧,请大臣们商量对策。赵太子对他们说,现在这种情况如果还持续下去,最终会害国害己,被别的国家制服,各位大臣里有没有既能让大王高兴又能让斗剑比武中止的,我一定送千金厚礼答谢。大臣没一致回答说庄子能做到这点。赵太子询问庄子是谁,臣子回答,庄子隐居,才能过人,足以治国治民,如果他来肯定能解决此事。

赵太子听了派人去请求庄子。庄子拒绝千金赏赐,来到赵文王面前论到:我有三支宝剑,一为天子剑,一为诸侯剑,一为庶人剑。天子剑以强国治民,威震四海为剑。诸侯以贤明,忠诚,谋略为剑。而庶人剑就像斗,一旦失败,就付出生命。君王坐在天子位置上却喜好看斗鸡之剑,实在可悲。赵文王听完悔悟不已,从此就戒掉了这个恶习,专心治国了。

庄子养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注重养生,近年来更是全民养生。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83岁寿终,在古代时,绝对算得上是寿星中的寿星了。

他一生都没有出仕当过官,生活过得也清苦。在潦倒时,甚至以出卖编织草鞋为生。他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同时他又主张辩证关系,即事物都是对立的。这些哲学理念和生活态度正是他的养生经验。而他的长寿和养生经验与他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联。

内七篇中的《养生主》主要论述了庄周的养生之道。“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他本主张无为,这正和现代很多人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而无为背后,并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并不是你失败了,你一事无成,你就遵循了庄子的养生之道。而是从出发点就淡薄,才导致了之后的无为。而这种无为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生活贫困潦倒。但是却是忘却情感,不曾为外物所负累的。那么虽然身体清苦,可内心却不然。从某种程度上,内心反而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和满足。那么此时,养生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说在古时候,庄子能延年益寿到83岁,是不无道理的。

庄子为人豁达,当然这和他的人生观,哲学观,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现代人,处于纷乱复杂的社会,只有真正从本质上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避开各种障碍,化解种种矛盾,才能领悟庄子养生的精髓,像庄子那样享天年。

庄子送葬

庄子的一生中,唯一的知己就是惠子。惠子作为他好友,两人一般的交流方式就是辩论。因为一个问题,很多次吵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的友谊也是因为辩论探讨才建立起来的。

惠子总是在庄子困惑的时候及时出现,并且帮助庄子分析和探讨,因此,庄子将惠子视为生命之中很重要的人,这种情谊甚至超越了他对妻子的那种爱护。

庄子的好友惠子死后,庄子心痛的去送葬。

当经过惠子的墓地时,庄子突然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我听说郢地有个人把白垩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仅仅只有蚊子苍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然后让他的好友匠石用一把斧子削掉这一个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的动作很大,漫不经心地削这个小白点,但是这个人鼻尖上的白泥完全被削去了而且鼻子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当作一回事。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把匠石叫来说:‘你对我也这样子试试’。这名匠石说:“我确实曾经可以做到削掉一个人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我会这种技术,但是我的伙伴已经去世很久了,我再也不可以做得到了啊!”

而我,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再也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可以听我诉说的对象了!可以帮助我解决困难的人了!我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论辩探讨的知己了!”

庄子悲痛欲绝。庄子送葬,送的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坚持和信仰啊!

庄子后人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利禄,追求忘我的精神世界。他在漆园为吏时看到当地有人仗着家里财大气粗到处惹是生非,官府畏惧权势不敢管。庄子当时就在想在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中应该把道德和境界传给后代,而不是尘世纷扰。

庄子辞官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各国游历,而是一门心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觉得教育应该遵循小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年龄,让他们遵从本性来学习。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出门拜访宋国宰相。宰相知道庄子登门拜访后,亲自跑到大门口去接,拱手作揖迎接庄子跟他的孩子们进门,热情款待。第二天,庄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拜访宰相,但是不准报他的名号。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前去,可是回来的时候一个个却垂头丧气。

原来,他们不仅没能见到宰相,还被门童当做孩子给轰了出来。庄子笑笑,告诉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宰相迎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名气,他的名气能带给他们名利,但不是尊重。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要修德行重品德,一切靠自己。

庄子归隐后,他的孩子们在市井当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不招摇过市。庄子死后,他们也没有打着他的名号去谋求荣华富贵,依旧是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生活。

如今,名人之后铺天盖地的映入大众视野,唯独不见庄子之后出来认祖归宗。他们世代遵从庄子教诲,平平静静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庄子杂篇

庄子这本书里有三个大分类:内,外,杂。第三个杂,就是杂篇。之前有人形容这三个分类之间的文章联系,称内为高高在上的君主占统治者地位,外为臣子,为君主服务,而杂就是子民,平民百姓,多而杂,混乱一起,但是却都内心朝拜君主,听从臣子制定的各种政策。这个形容比喻确实从文章地位和内在联系上形象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杂篇,相对于全书来说是子民之意,那就是指现实生活和各种观点看法。它包含了几个部分,大多数讨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顺应现实,拒绝矫揉造作,拒绝刻意营造。

开头先说过分追求名利过分计较只会丧失精神气节,犹如行尸走肉。然后写了一个贫穷借粮的故事,揭露了做人应该顺应真实,服从本性的道理。第三个部分仍然是寓言故事,内容是钓大,就是为了嘲讽人的浅薄八卦,认为人应该有大的志向而非流于肤浅。第四部分揭露仁义虚伪,表面有仁德,内心邪恶龌龊,接下来又是绕道说理,仍然强调顺应本性,不逆而为之,能成功的道理。然后又讲了一个神龟的故事,说这个道理。接着就列举了人物对话,说明思想的价值观,然后仍然是只顺应,但是强调了脱离世俗,空下杂物的观念,最后再次强调顺应,提出了反对逢迎奉承,追逐名利,反对人为改变,认为应该忘物,忘言。

杂篇包含的内容较多,仍然需要细细品读。

庄子

马蹄,骏马的蹄子。这篇文章马蹄是取文中开头的马蹄两字作为篇名的意思。

第一个写的是两个比喻。马本来自在生长没有被人类所制服利用。虽然朝堂变更,和马却没有关联。伯乐说,他能管治马。于是给自然之物马匹套上了马鞍,钉上了马掌,用马来给君主们使用,给马匹制定了衡量好坏的标准,结果马匹被淘汰,死的伤的越来越多,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陶艺师傅擅长用土制造各种器具,烧制各种形态,给土定了固定的圆或者方。木匠最会使用木头,造出的木器都有固定尺寸。然而马匹,土和木都喜欢这样被约束管理吗?这和管理国家一样。天下百姓有他们自己的本性耕耘劳作,织布穿衣。如果像古代一样按人的本性生活那该多好。等到这个世上出了圣人,改变人的本性,去塑造什么仁,德,追求什么理想道德,于是就有了扰乱人们心智的困惑。人们开始学着去追逐智慧,获得仁义,而不能简单淳朴的依据本性生活,这都是圣人做的错事啊。人类最本能的自然之性,愚昧,笨拙,这是朴素和质朴,并没什么不对。等到出现了贤仁,礼乐,规矩,这就像马有了奔跑快慢好坏之分。马匹学会了努力奔跑,套上了马鞍笼头,这样已经改变了马的天性。马匹之间不断竞争,劣马没有达到标准的就变得难以生存。这是在残害马匹。这和人类一样的道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