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诸葛亮与姜维是什么关系 姜维庙

诸葛亮姜维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蜀国军队所到之处,众多郡县响应。魏国将领郭淮听闻后准备东行,回上邽守备。而遵等人也跟随郭淮一起,但是当时他们怀疑姜维有异心,所以并没有告知姜维。

等姜维发现的时候,马遵已经走了,姜维也无可奈何,只能回了冀县,冀县的官吏很高兴,就推荐姜维去见诸葛亮。之后诸葛亮用计收了姜维。届时,马谡大意失了街亭,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被打乱,诸葛亮没办法便攻克西县,率领众人班师。姜维和母亲失散,之后其母亲写信让他回魏国,姜维却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

同年,诸葛亮赏识姜维的胆识,便封他为当阳亭侯。并对他多加赞赏。之后,诸葛亮更是收了姜维为徒弟,继承他的衣钵。

很多人对诸葛亮如此重用姜维不解,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姜维不仅善于领兵打仗,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智更是过人,是继承他衣钵的不二传人。

只是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不仅仅是因为姜维的才能,还有一点事诸葛亮可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大限将至。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距离他收服姜维只有短短的6年,所以也不乏是诸葛亮急于传承衣钵,正好遇到了姜维。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公元238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北伐,前后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最终败于邓艾之手,蜀国也在刘后主的带领下举国投降魏国。

姜维庙

姜维庙坐落于四川省剑阁县,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的地方。而姜维庙被人津津乐道的确实一副对联。雄关高阁壮美观,捧出热血,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这是姜维庙上的一幅对联,寥寥数十个字,道尽了姜维的一生。

上联无非是说姜维对蜀国的一片忠心。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却宁死不从,后来假意投降魏国大将钟会。策反钟会谋反,希望能为蜀国求得一线生机,东山再起。不过钟会的谋反却失败了,钟会被部下杀死,姜维也自杀身亡,死后甚至被剖腹,发现姜维胆比较大。这就是上联捧出热血、披开大胆的意思。

下联虚怀远志,空寄当归,说的是姜维的母亲在知道姜维投降蜀国之后,给姜维去信,寄了当归,意思是姜维应该回来魏国。姜维自小和母亲一块生活,颇为孝顺,本来应该听从母亲的教导,但是这次姜维却违反了母亲的意思,回寄了一份远志。意思是姜维胸怀大志,不在当归。

诚然,姜维志向不小,但却没有遇到良主,他投降蜀国之后,蜀国已经渐渐走下坡路,诸葛亮死后,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慢慢的都没有能堪当大任的新人,刘后主也没有远大的志向,投降魏国后,乐不思蜀。

姜维纵然心有蜀国,却奈何力不从心,在策反钟会失败之后,自刎身亡,却被剖腹挖心,实在是可悲可叹。

姜维墩

姜维墩遗迹在今甘肃省临洮县的城东岳麓山顶。地势颇高,可以俯瞰整个临洮县和周边的5公里范围。规模是南北长度为22米,东西宽度为14米,高度为10米,中间的夯层厚度为0.14米。

姜维墩并不是三国时期姜维建造的,姜维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个墩台都是建造于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的烽燧,后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墩,是因为姜维北上伐魏的时候,多次取道于此,因此得名。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大将,是诸葛亮衣钵的传人,可是他是武将出生,智谋毕竟不及诸葛亮,诸葛亮身亡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在公元238年多次进行北伐,动摇了蜀国的根本。

不过在北伐途中,姜维胜多负少,消耗也是蜀国轻于魏国,但是两国实力本就悬殊,虽然蜀国的消耗较轻,但也动摇了国之根本,而反观魏国,却可以支撑这样的长久战争。姜维在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整个蜀国也走向了灭亡。

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招降钟会,让钟会反叛,意图给蜀国谋取一线生机,东山再起。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后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将,死的凄惨,连尸身都被魏国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于姜维的故里,一处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维是谁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

姜维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对蜀国可谓功不可没。他本是魏国人,在被诸葛亮用离间计遭到魏国猜忌的时候,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国。他从魏国归附蜀国之后,随诸葛亮参加了四次的北伐。诸葛亮在途中逝世后,他从容镇定,利用计谋安排了撤退,让司马懿被死的诸葛吓退。在独掌军权之后,他决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并统一天下。他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虽胜多负少,但是掏空了蜀国的国库。直到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刘禅命令他带军投降的时候,他还假意投降,利用钟会反叛的机会复兴蜀汉,由此可以看出看对蜀国的衷心。

有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姜维,不仅是因为姜维的文韬武略对北伐有利,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帮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维的生活比较节约,也正好对了诸葛亮的胃口,因为诸葛亮一向觉得应该节俭。从这些方面来看,诸葛亮器重姜维也就很正常了。

姜维,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能湮灭的才子。不可遗忘的灵魂。

姜维图片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姜维,是蜀国的第四代执政大臣,也是甘肃早期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据相传,姜维的故乡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

姜维本来是魏国的将领,但却并不是多受重视,再加上被诸葛亮用一招离间计让魏国猜忌,他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不过他投靠蜀国之后,并没有因为是魏国的人而遭到排挤,诸葛亮很是重用他,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姜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适逢刘后主举国投降,并且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假意投降。在投降期间,他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一代名将的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不过姜维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他文从孔明,武从赵云,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衷心可嘉,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机会,虽然最后失败,不过也成功的让魏国少了两名大将。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进行了11次北伐,蜀国的国力消耗过度,之后无法只能举国投降。姜维北伐其实是延续的诸葛亮的战略。因为西川易守难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国的兵力。当时诸葛亮认为可以以攻代守,积极北伐,可以保卫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追击,不料姜维依旧击鼓作出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不敢靠近,使得蜀军顺利的撤退,发丧之后,司马懿知道被骗,后悔不已。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公元238年,姜维进行第一次北伐,与魏军在南安相持不下。公元244年,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败。到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中已经没有大将了,姜维与魏国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败。

之后,司马懿又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邓艾打败,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后只能为了避祸躲在沓中。

姜维经历了十一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算起来也算是胜多败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国轻魏国重,但是魏国实力本就强,虽消耗大,但终归没有消耗国本,但是姜维的北伐,却掏空了蜀国的国本,所以蜀国在十一次北伐之后,很快便灭国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