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堪称现代版“梁祝”

历史故事 历史真相】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堪称现代版“梁祝”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曲折而坚定,两个人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民国时代的石评梅和高君宇,他们的生死之恋使他们短暂的生命趋于永恒,而他们的文字成为这段惊心动魄的爱情的定格。石评梅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是五四时代有名的才女,她的歌和散文凄婉而真切,与冰心、林徽因等齐名;而高君宇则是五四运动时北大的学生代表,既是学生运动中热情彭湃的急先锋,也是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新人。

高君宇曾经是石评梅父亲的得意门生。那时候,老师身边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这个少年太大的注意。若干年以后,在北京的一次山西老乡的聚会上,高君宇再次见到了小师妹——没想到,小师妹已经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姑娘了。白衣黑裙、眸子闪亮的评梅,已经在北师大任教,高君宇差点认不出来了。那天,他们炽热的眼光相遇了。那天,他们敏感的心灵相遇了。爱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了。1923年秋天,石评梅接到了正在西山养病的高君宇写来的一封信。刚刚拆开,一片玲珑透剔的香山红叶悄然飘落在床头。她拿起来对着窗口的阳光仔细一看,上面写着两行题诗: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评梅寂静的心弦被拨动了。此时,她刚刚从一次残酷的、失败的爱情中解脱出来。

原来,石评梅孤身在北京求学的时候,父亲曾经辗转托一名姓吴的青年照顾她。两人很快由友谊发展成为爱情,评梅把自己涉世未深的纯洁的心完全交给了对方。然而,不久之后,她才发现对方居然是一个有妇之夫。她被对方欺骗了,少女的心被撕碎了。她还能相信爱情吗?而今,高君宇的情书放在枕头下,但评梅能够接受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吗?在信中,高君宇坦率地说明了自己的处境:第一,他在乡下有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妻子;第二,他是中共最早的五十几名党员之一,而且当选为中央委员,他选择的是一条极其危险的政治道路;第三,他身患在当时看来难以治愈的肺病。

评梅心里很喜欢高君宇,她也不在乎后面两点,但是鉴于自己惨痛的经历,她表示:“宁愿牺牲个人的幸福,而不愿侵犯别人的利益,更不愿拿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的某些文学作品中,“革命者”通常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私情的“钢铁战士”。这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可敬而不可爱、可畏而不可近。其实,在我看来,革命者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七情六欲,会操心柴米油盐,也会忍受爱情的煎熬,也会享受爱情的滋润。他们改变这个世界的激情,来自于对这个世界最深切的爱。而高君宇显然就是一个会爱的革命者,也是一个至善至美的“情圣”。作为中共早期卓越的组织者和宣传家之一,假如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他也许会名列于开国元勋的行列。对于高君宇来说,爱情比革命重要。虽然初次求爱即遭到了石评梅的拒绝,他依然痴心不改。1924年,他回到家乡,与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终于获得了自由之身。对于那个被遗弃的乡下妻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命运。然而,这正是那一代人新旧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痛苦:无论是胡适对结发妻子江冬秀忍耐一生,还是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有名无实”的关系,以及高君宇与前妻的“一刀两断”,双方都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于是,高君宇从广州给石评梅寄去了一枚象牙戒指。这一次,评梅终于打开了心扉,把戒指戴在手上。在峰回路转之后,他们终于结合在了一起。然而,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了。高君宇为促成国民会议的召开,提前出院。他与李大钊一起入选30人的大会主席团,在会议结束之后,又突发急性盲肠炎,被送进了协和医院。石评梅匆匆赶到病床前,陪伴爱人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光。1925年3月5日,高君宇因病不治,永远地离开了没有完成事业,也离开了刚刚携手的爱人。评梅将爱人葬在北京郊外的陶然亭,亲手在墓碑上写下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她还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失去了爱人的石评梅,思如泉涌,写下了无数催人泪下的爱情诗篇。

像萧红一样,最有才华的女作家往往英年早逝,无法完成更加绚烂的文学乐章。3年以后,评梅也因患脑膜炎而离开了这个爱恨交加的世界。我能够想像这三年的凄苦与孤独,她是毫无留恋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她知道在彼岸,有一个心爱的人在等待着她。“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评梅生前的心愿,朋友们便将她葬在了高君宇的旁边,这对苦命的鸳鸯,终于得以在天国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相亲相爱。

北京陶然亭公园,园内的西湖之滨、中央岛西北山麓丛林之中,有两幢汉白玉石碑,那里,埋葬着两个当年声名显赫的青年——高君宇和石评梅。高君宇,山西静乐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石评梅,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山西省平定人,原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评梅。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曲折而坚定,两个人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口脱险心系评梅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20岁时,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骨干之一。1992年,在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北洋政府对北京城内的国共两党成员展开大搜捕。高君宇将自己扮成厨子侥幸脱险后,接到上级指示,回山西建立党组织。临走之前,他决定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人——石评梅。

会馆初遇互生好感石评梅于1902年出生在山西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19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经常向报刊杂志投稿的石评梅,不久就在北京文学界获得“京城才女”的美誉。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讲,他就是高君宇。石评梅认真地聆听着,并被深深地感染。山西会馆的偶遇,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书信往来,石评梅和高君宇渐渐建立了友谊。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负。 感情受挫同命鸳鸯

1923年的夏天,石评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师范的学业。毕业后,她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和体育教员。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红的枫叶,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她想了很久,在红叶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原来,石评梅的第一个恋人叫吴天放,是一个风流才子,曾经留美学习。虽然他有家,但一直疯狂追求石评梅。在他们相恋的第三个年头,一次突然的造访让石评梅见到了吴天放的妻儿。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这次感情的挫折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勇气。高君宇也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1914年,18岁的他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与本县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从一开始,高君宇就试图反抗这桩婚事,但是遭到了父亲的严词拒绝。认识了石评梅后,高君宇更加坚定了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信念。被石评梅拒绝后,高君宇对弟弟说:“我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了。” 象牙对戒以表心意回到前文所说的高君宇虎口脱险后,必须离开北京前往山西。在临走前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评梅。那个晚上,他告诉石评梅自己回到山西就解除那婚约。石评梅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下决心终身不嫁。高君宇没有食言,在他的力争之下,1924年秋,那场延续了10年、名存实亡的婚姻画上了句号。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石评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上街买了一对象牙戒指,并将其中较小的一枚附在书信中,寄给了远在北京的石评梅,另外一枚则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石评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她明白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陶然亭外净土埋骨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执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高君宇随孙中山抵达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可多年的艰苦生活和情感郁积让这个年轻人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不久,他住进了医院。在这期间,石评梅差不多每天都来探视,二人谈得很投机,有的时候,他们戴象牙戒指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之后,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医院,因术后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愿,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