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张之洞三不争是什么意思 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三不争

张之洞三不争出现在张之洞的遗嘱中,原句是这样的: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用这三不争鞭策着自己也教育着后人,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张之洞的人格魅力与其个人的素质修养,张之洞也凭借着这三不争聚敛人才,专心做事,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张之洞三不争是对人性的透彻分析,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一口气处处与人计较,这种小利都要计较,更别说是大利了。有容乃大,世间不乏见利忘义者,这是世间的俗人。文人骚客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但是他们却对于面子不能割舍,对于自己的才气名气非常在意。如果不尊重那么就会惹恼他。无谓的人呢则自己找上门与人争论,只为一口闲气。上面这三类人分别是俗人,文士和无谓之人。

这三类人各有其弱点,要想和这三类人相处好就要不与他们相争,这样人生就会畅快很多,也少了很多的打扰,省却了许多烦恼,没有这些无所谓的事情的打扰就能集中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但是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要想避开这些烦恼,也是很困难的。

从张之洞三不争可以看出张之洞的度量与处事风格,三不争让张之洞能有更多的精力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成就大事。这三不争也给予后人很多学习的意义,从张之洞的做事中学习,从三不争中学习,这也是名人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张之洞劝学篇

历史上有两部《劝学篇》,一部是荀子的名作,另外一部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部思想作品。张之洞出生于1837年,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其后期一直在为洋务运动与教育所努力。张之洞与曾国藩等人并称为晚晴四大名臣,名声显赫。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部作品,这本作品是一部宣传册,主要论述了传授传统经史之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全书灌输了张之洞的教育理念,认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来传统又经典的经史之学,只有学好这些基础,才能开始其他的学问研究,所以在教育的优先上面强调应该率先学习传统经史之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其他的有用知识,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在张之洞劝学篇中将中学内容划分为4大块,包括经、史、子、集,其中特别强调明纲,因为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这也提出了张之洞的观点,他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在西学内容则将其概括为三部分:西史、西艺、西政。张之洞一直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封建君主制。张之洞的这一主张有着明显的保守型与反动性。

张之洞劝学篇提出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张之洞劝学篇给后人带来的价值所在。

张之洞墓

张之洞墓的地址在双庙村北约500米处。说起张之洞墓可谓是一波三折,经过四次葬礼终于入土为安,张之洞死后可谓是“死不瞑目”。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尸体也被拖出棺材外曝尸荒野数日。

1909年,张之洞去世,耗时一年多的准备将其安葬在张氏祖坟中(河北南皮县双庙村),张氏祖坟占地上千亩,共葬着48支坟茔,张家声望颇高先后为官人数有数十人之多,这种名门望族的大家族其祖坟也是非常气派的。

张之洞墓是一个合葬墓,与其一起合葬还有他的三位夫人,这三位夫人去世的比较早。张之洞墓位于墓园的东北角,占地面积达百亩。张之洞墓封土高达3米,底部宽达7米,远远望去整个坟丘就如一座土山,墓前立着四通大墓碑(一通是纪念碑,两通是神道碑,胜于一通遗爱碑)。张之洞墓与他的父亲墓,堂兄墓是连在一起的,四周松墙,里面是郁郁葱葱的柳树,遮天蔽日。张之洞墓受到后人的保护,一直没有被盗墓贼所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张之洞墓被列为捣毁对象,那天,一群红卫兵和造反派来到张之墓前,砸毁了墓碑,砸开了棺材,将张之洞的遗体拖出棺材之外,在其墓地发现的陪葬物品均被县财政局收走,其尸体则被任其堆在野外数日,风吹雨打。

后来这段时期过去,又开始重找张之洞遗体,帮其建公园,建纪念馆但是都因为资金原因搁置,直到2007年才正式着手寻找张之洞的遗体并为其主持了安葬仪式,就葬在张之洞墓的原墓地址上。

上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