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真相:清朝腐败无能误国导致

历史故事 战争故事】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真相:清朝腐败无能误国导致 文/王冲(作者系日本问题观察家、外交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甲午战争的成败,除了对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技术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要承认,打仗是个技术活。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沙子的故事,除了引发对军火质量和军火采购者的怀疑之外,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军事装备的技术问题。早在当时,甲午战争前后,就已经有清朝人从技术角度分析战争。

古今中外,腐败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因为军队是个精密的机器,任何一环都不容许出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很久以前英国曾经流传一段民谣:“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这段话,被称为“铁钉效应”。 腐败,就是让每一个环节都打折扣的要素。因为腐败,炮弹不合适;因为腐败,武器系统年久失修;因为腐败,炮筒上晾衣服也无人问津;因为腐败,优秀的军官得不到升迁和提拔;因为腐败,战役自然会失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历史上看,明军和李自成或后金军对垒时,打不过敌人就杀几个百姓凑数领赏,这是腐败;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吃喝玩乐抽大烟也是腐败;当然,甲午战争中主将叶志超大敌当前狂奔而逃,也是腐败的表现形式。 作为高级将领的叶志超逃跑,说明腐败不限于军队,而是朝廷官员的集体腐败。明朝末期将领贿赂魏忠贤或拜他为干爹才能升迁,同样,清朝末期的部队也是买官成风。

在腐败弥漫的状况下,官员都想的是个人升迁和疯狂敛财,而不是国家利益,更不会想着知己知彼。

从主战主和的争论以及由此凸显的无知和傲慢,到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自保之心,都是腐败的思维方式。

推而广之,清朝的腐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和毛孔。到县太爷那里拜访,不给门童打点一番,根本见不到面。

而洋务运动以来兴办的企业,也大都是官办或官督商办,都是寻租的产物,都需要经过层层回扣和任人唯亲,而不是公平做事和任人唯贤。 这就是腐败的后果,它让所有事物都不根据其本来规律运行,它让所有事物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比如说一部汽车,每个零件都精雕细刻,生产出来就是奔驰或者保时捷;每个零件都因为腐败而是糊弄着造出来,就可能是某一低端品牌。二者竞速时,显然后者必输无疑。

因此,当年那个全军腐败、政府腐败、全民腐败的国度,是无法打赢一场战争的,它充其量可以对付内乱,打自己人。因为腐败土壤很难生长出具备强悍战力和韧性的群体。

再深入一步的问题就是,清廷为什么会腐败?答案很简单,人出了问题;全民腐败,说明全民都出了问题,其浅层在于制度,深层原因在于文化。 针对最近热议的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有一种“制度论”的说法比较流行,很多人认为甲午战争清廷失败是因为日本引进了先进的制度,而中国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难以与日本的全面现代化进行匹敌。

然而,清廷倒台民国成立后,中国也如日本一样引进了西方议会制,但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民富国强,而是很快再度遭遇日本铁蹄的践踏。

因此,在我看来,制度的制定、执行都需要人,如果人人都讲私利,没有公平公正之心,任何制度都无法很好地推行。

全民腐败,是因为人心散了,社会缺乏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慈禧太后的话说:“满清是我满洲人的天下,与你汉人何干?”在这种统治文化下,人们时常会看到这一幕熟悉的历史场景:无论哪国或哪部的军队进入北京,居民都举着旗子欢迎——一切似乎与我无关。 人心散,实际上是从宋朝灭亡开始的。很多知名史学家都有一种观点:崖山战役后,中华文明遭遇了断根式的灭绝。

此后明朝的中兴,其实带入了太多的流氓气和野蛮气,这从朱元璋的酷治就可见一斑。但即使连朱元璋那种恐怖的办法治贪都无法完全奏效,充分说明“人心散了”的可怕之处。

此后的清朝、民国,中国接连遭遇外敌入侵和内乱不止,以至于从人的精神层面而言,这口气到现在还没有缓过来。 由此,在势均力敌的两国之间,腐败的军队一定是打败仗的,而人心散了,腐败是必然,失败也是必然。

甲午战争过去120年了,再来讨论当年为什么失败,是个艰巨的任务。诸多观点中,我倾向于认同“腐败说”,我认为正是水师的腐败、朝廷的腐败以及全民的腐败,才导致了那场惨烈战争的失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