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孟子的成就有哪些 孟子三迁

孟子的成就

孟子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思想领域内的学术团体,而是将儒家学派及其弟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而存在,后来的读书人为了科举高中,读书做官都要学习儒家经典,都是儒家的传人,可以说儒家学派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个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孟子就已经有了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大国兼并小国,是强者称霸的时期,人人都想着如何战胜别人,奴役别人,并把这些当做是成就的标志,根本就不会想着如何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证明了孟子的正确,所以后来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纷纷推出各种举措来减轻人们的负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范围,他创造出很多成语和名言,至今还在被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

孟子三迁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一个典故,孟子三迁。孟子三迁实际上指的就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出自西汉时期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死了,他的母亲为他的父亲守节,从未改嫁。刚开始的时候,孟子的家在墓地旁边,还是小孩子的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他们经常看到大人们到坟墓前去祭祀先人时跪拜痛哭的样子。孟子和其他孩子也一样学着他们的样子。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下去不行,我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她就带着孟子一起搬家。

新家搬到了集市上,而他们的家就在杀的附近。孟子重新结识了一群新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一起学着集市上的屠夫和商人的样子,玩起了杀猪杀羊和做生意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又说:“不行不行,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们住啊。”于是他们第三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每年夏历初一的时候,都有官员来到这里的文庙,跪拜行礼,互相寒暄礼貌。孟子看到这些情况,都依照着他们的样子做。没多久,他就学会了不少礼仪。孟子的妈妈看到了,才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我的孩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是随着周围的环境而成长改变的,在好的环境下,可以教出好的人才。

孟子的义利观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是孟子和梁惠王。一开始,梁惠王发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一定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见解要指教了。孟子就回答道:大王为什么非要讲利呢?我们说仁义就行了。

这是孟子对于“利”和“义”的最直接的看法了。但是否孟子认为人应该一味地取义而抛弃利益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哪种生活环境,利益都关系到切身的利害。虽然孟子提到过“重义轻利”,但窃以为,他的原意是教导人们要在“义”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利”。他认为,“义”和“利”的冲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方面,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首先应该“先义后利”。二是民生方面,他认为只有当百姓都得到利益的时候,国家才有利益可言。第三是生死和利益的冲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认为“义”可以高于一切,包括国家、利益,甚至于生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因为战乱常常食不果腹,他虽认为人民应该先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才能讲义,但民生的小利又岂能与大国之间的大义相比。只有君王首先对人民讲义,使人民安居乐业,再教化人民讲义。也就是说,义是要在建立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的。

孟子在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二十多年周游列国,竭力主张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使人民富足。孟子的理论在对封建时期的经济也有着积极作用。他继承了孔子“养民惠也”的思想,认为君主应给予人民固定的产业,类似于房屋、田地等。这样人民才不会流离失所,温饱没有着落。这样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在收成好的年里,人民可以丰衣足食,即使在收成不好的年里,也不至于饿死,而且还可以赡养父母,养育妻儿等。这是社会安定的最基本的要素。

二、宽政爱民。在孟子之前,孔子就认为德治胜于法治。他们认为,法治虽然可以让人民产生畏惧感,从而使人民不敢造反。但是那并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如果一旦法律失去约束力,君王就会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只有从道德上教育他们,才可以使他们自觉得遵守法律。孟子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推行仁政,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他们就会遵守国家的规定,按时缴纳税金,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三、道德教化作用。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就是从道德上教化人民。孟子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可以对人民实施教化,使人民从内心里对统治者尊重,从而达到儒家思想的精神统治的目的。

孟子谓万章曰

“孟子谓万章曰”是《孟子》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儒家提倡的“贤贤德也,德德昌也”,就是说与贤德的人相处交朋友,长此以往,耳濡目染,那么就算是一个天资愚笨的人也会变为贤明的君子,所以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一直提倡要做一个贤德的圣人君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天下都是正直的君子,那么就不会有人滥用暴政,苛刻百姓,也不会有人会发动战争,做那些劳民伤财的事情。这显然是高估了人性的作用,因为治理国家和处理大国关系虽然是要和平,反对战争,但是和平的局面并不是靠个人修养就能得到的,还在于国家有没有实力来维持与邻国的实力均衡,否则一个小国弱国,即便全国上下都是正人君子,即便人人都是善良的热心肠也是没有用的,大国不会因为你善良就不会欺负你,不会兼并你,很多时候都是要靠实力和权谋说话的,这一点儒家是没有认识到的,这也是孔子和孟子周游历国,但是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

儒家的这一套理论在和平时期用来缓和社会矛盾是有用的,但是在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乱世之中,最终还是法家的权谋和纵横家的诡计占了上风,而孔孟等人的学说虽然在后世备受推崇,但是生前却总是郁郁不得志的。

孟子属相

我们可能都是知道孟子这个人物,也读过他的很多文章,至今都还记得几篇。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人们把他们两个称为“孔孟”。

孟子周游列国想说服诸侯国的国君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因为他的仁政学说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所以游历多年也得不到赞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便是《孟子》一书,《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孟子因为他的学说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先贤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知道孟子是属什么的吗?也就是孟子的属相是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说,属相是蒙古人在唐朝中期发明的,在元朝才逐渐流行。然而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人,所以孟子没有属相。但我们可以反着推算。据考证,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因为生肖是12年一个轮回,而公元前1年的下一年就是公元1年。

我们知道这个计算方式,就不难算出公元前372年和公元1年是一个生肖,接着继续推算到离我们较近的年代,我们会得出公元1年和公元2005年是同一个生肖 。那么我们来看看公元2005年的人是什么生肖,没错是,所以孟子出生的公元前372年是鸡年,孟子的属相是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