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1894甲午大海战真相:“致远”号是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的

1894甲午大海战真相:“致远”号是被自己的雷炸沉的1894年清朝与日本的甲午之战失败,其原因何在,直至今日,众说纷纭。其实,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除了对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技术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要承认,打仗是个技术活。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沙子的故事,除了引发对军火质量和军火采购者的怀疑之外,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军事装备的技术问题。

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目前,尽管反舰导弹的普遍装备,使鱼雷在海战中的传统地位有所下降,但鱼雷仍是海军特别是潜艇的重要攻击武器。现在的鱼雷,发射后可自行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只要一接触舰船就会爆炸,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真堪称“水中导弹”。任何导弹,即使是专门用来反潜的导弹,在飞行过程都有脱离水面进行制导的阶段,而鱼雷却自始至终都在水中航行。

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White Head)名字的含义,而定名为“白头鱼雷”。它外形似鱼,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尾部的水平舵板以控制航行深度。不过,直到19世纪末,鱼雷的航速也不过11公里/小时,射程180~640米,且性能很不稳定。

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致远”舰是被日舰“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沉的。但从近年发掘出的史料看,所有日舰并无当时发射鱼雷的记录,“致远”舰是因被日军炮火引燃自身鱼雷管中待发的鱼雷,而爆炸沉没的。

直到1904年,美国人布里斯才发明出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航速提至约65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米。鱼雷终于成为堪与舰炮齐肩的海军主战兵器。二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了约3万枚鱼雷,击沉运输船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作战舰艇369艘,占击沉总数的38.5%。其中,德国潜艇“狼群”先后使用的无航迹电动鱼雷、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日本为偷袭珍珠港而专门改装的“浅水鱼雷”、以及号称“水下长矛”的“93式鱼雷”(直径达63厘米,射程远达4万米),都曾名噪一时,令盟军吃尽苦头。

1982年的英阿岛海战,令鱼雷再度大出风头:英国核潜艇用两枚二战时代的老式鱼雷,就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第二大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而配备德制SST4型鱼雷的阿海军常规潜艇“圣路易斯”号,竟吸引了英特混舰队全部反潜力量的注意力!只可惜阿海军军官技术素养太差,误把发射管中为鱼雷提供电源的双相直流插头接反,致使6枚鱼雷出管后失去航向基准,只在海里乱窜,险些把自己击沉,徒留一个海战史上的“大乌”。

未来发展 五大方向鱼雷从问世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长盛不衰,其特点可归纳为快、远、准、狠、隐及深浅水兼用等几点。在未来,鱼雷技术的重点发展将表现在如下5方面。1.更注重浅水使用技术。这是因为,冷战时期以美苏对抗为主格调,海上战场应在大洋上,故当时的鱼雷发展均突出“大深度”;冷战结束后,近海、濒海的浅水区渐渐成为主战场。2.加强隐身技术的研究。不断降低噪声并研制低截获率声波自导装置,“安静”型鱼雷已日益成为鱼雷研究的焦点。3.逐步实现精确制导和智能化,即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实现编程和高速数据处理,进行有效的目标识别,增强电子对抗能力,提高攻击效果和命中精度。4.采用新的爆炸技术,加强鱼雷战斗部威力。例如,加装钛二硼活性材料后,鱼雷一旦爆炸,活性材料就会因首先碰到潜艇壳体而产生巨大热量烧穿壳体,随后的爆炸冲击即可在前面烧穿壳体的基础上将潜艇击毁。 5.在当前电动力和热动力的基础上,注重开发新型能源和动力装置,特别是超空泡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可使鱼雷跑得更远,速度产生大的飞跃,即把当前50多节(时速50公里)的最高速度提高到200至400节。目前,俄罗斯“暴风”(M5型)鱼雷的航速已达200节(时速200公里),引起了各海军大国的震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