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高等教育双重制之形成

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the binary system)。

《罗宾斯报告》发表后,英国政府就一直在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结构问题。1965年4月27日,上台刚3个月的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安东尼·克罗斯兰(A.Crosland)在伦敦伍立奇多科技术学院发表了一次著名演讲,概述了建立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以使高层次继续教育更好地与高等教育保持一致,减少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

在这次演讲中,克罗斯兰指出了确立高等教育双重制的四点理由:

大学无法充分满足对高等教育中职业性、专业性和工业性课程的与日俱增的需求,因而需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一个单独的具有独立的传统和世界观的系统。

如果大学对学位授予权享有一种“阶级”垄断,如果每一所达到高水平的学院都自动加入大学俱乐部,那么剩余的公立院校系统就将受到排挤和压制。

有必要使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控制,并对社会需求直接作出反应,让地方政府与高等教育维持一种合理的利害关系。

贬低非大学的专业和技术教育系统,就不能在世界上生存。

实际上,除了上述理由之外,60年代英国政府决定推行双重制结构还出于经费开支方面的考虑。根据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估计,英国每个大学生平均需要政府开支660英镑,每个高级技术学院学生447英镑,每个教育学院学生255英镑。根据1964~1965年的统计,全国42所大学和高级技术学院共有学生15.6万人,经费开支和学生津贴共1.4亿英镑,平均每一个学生须花900英镑;150所继续教育学院共有学生57.8万人,平均每个学生须花220英镑。由于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加上英国全日制大学生90%以上享受政府助学金以支付学费或其他费用,因此英国政府当时面临着沉重的教育经费负担问题。推行高等教育双重制,既可以避免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攀比,又可更好地发挥地方和企业界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既比较经济又比较合理的体制。

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确立,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新起点。从此,英国高等教育被分成“自治”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及教育学院等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区别如下:

在管理上,大学享有自主权,有权控制自己的内部事务;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则受皇家督学团、地方教育当局、中央教育和科学部的控制。

在学术上,大学享有学位授予权,有权向毕业生颁发自己的学位;多科技术学院等则无权授学位,其学生要申请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学位或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

在经费上,大学的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给;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则由地方当局支付(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后改为统一由中央政府设立的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支付)。

在学制上,大学以全日制为主,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工读交替制和部分时间制多种结合,尤以部分时间制为主。

在系科和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系科较齐全,并且以学术性教育为主;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

大学面向全国,一般都是科研和教学双中心;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则面向本地区,主要是教学单位。

在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中,信奉“精英教育”传统的英国巧妙地利用推行双重制来调解“精英型高等教育”(the elite higher education)与“大众型高等教育”(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要发展,但前提是不能降低学术质量,这是当时英国政界和高教界的共同考虑。由于以“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系统历来有着比较完善的质量维护机制,因此监督学术质量的主要对象是以“大众型高等教育”为主的公共高等教育部门。为此,政府专门成立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双重制的存在开始阻碍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于是,1992年,政府颁布了《继续和高等教育法》与《(苏格兰)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正式废除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并取消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

上一篇:开放大学兴起下一篇:新大学之兴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