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

1966年印度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与国家发展》中明确提出要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希望到1986年有20%的初中生和5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自印度“10+2+3”学制在70年代实施后,初中2年为普通教育阶段,高中2年开始实行分流,一是学术流(academic stream),为继续深造作准备;一是职业流(vocational stream),为学生就业作准备。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化旨在将一部分学生导向职业教育,避免他们盲目挤入大学;使大批农村青年能从事适当的职业,以免他们大量流入城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受雇于企业或自我就业;向学生灌输劳动光荣的观念,消除身份和等级的歧视,从而形成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中等教育职业化主要由各邦教育部负责,中央从全国角度制定其课程的类别和科目,但各邦可根据本邦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如原教育部规定的职业课程大类有农业、工程技术、纺织、化学、师范教育、医务护理、商业和其他项目,而哈拉斯特拉邦则规定如下六大类为其职业课程:技术类、商业类、农业类、食品技术类、辅助医务类和渔业类。印度中等教育职业化在学校结构方面已建成较完整的体系,但在整个中等教育的发展中,修习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远未达到教育委员会在1966年提出的目标。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继续努力推广中等教育职业化,力求“到1990年有1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并在1995年使这一比例上升至25%”。

上一篇:高等开放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下一篇:实施自我就业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