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中国所接收的旧中国的高等学校,不仅规模偏小,办学质量不高,而且在区域布局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沿海一带,在江苏上海两地就拥有全国1/4以上的高等学校,而在学科建设方面则对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各种工科类学科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开始了小范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1949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组建为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的教育系同时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酝酿于1950年,基本完成于1953年。根据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的“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者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需要”的方针,一些高等学校于当年9月后相继进行了院系调整工作,比如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并入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土木系并入南京大学。1951年11月3~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上所讨论通过的以华东、华北和中南三区为重点的工学院调整方案则正式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会议规定: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而将清华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和燕京大学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撤消燕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一所综合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高等工业大学;采用类似方法,调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津沽大学为两校,撤消津沽大学,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办成多科性工业大学和综合大学;将浙江大学文学院并入之江大学,而将之江大学土木、机械二系并入浙江大学;合并南京大学工学院、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化学系与之江大学建筑系为南京工学院;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合并武汉大学水利系、南昌大学水利系、广西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为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将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广西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调整到长沙,组建中南矿冶学院;合并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系科和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华南工学院;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工程专科并入北京工业学院;东北三个工学院则暂不变动,实行重点分工。这一调整方案经政务院第113次政务会议批准,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为调整方案的公布特配发了题为《积极实现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社论。

1952年5月,教育部又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草案》,提出了根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各地各校的实际,分别轻重缓急,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进行的调整原则。1952年院系调整的重点是京、津、沪、杭、宁、汉、长沙、广州和山东等地大城市的高等学校,主要任务是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并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规定:各大行政区至少办好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及师资的大学;至少办1~3所农学院;以少办或不办多科性工学院、多办专业性工学院为原则;师范学院各大行政区要办1~3所,以培养高中师资,各省也要办好专科学校以培养初中师资。1952年下半年,东北、华北、华东及中南等地进行了全面的院系调整。到当年年底,共有3/4的高等学校接受了院系调整,共新建31所高等学校,独立设置了23所从原来综合大学调整出来的专门学院,停办了49所高等学校,并改4所高等学校为中专。此外,所有私立高等学校在当年的院系调整中一律改为公办。其中,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新建北京地质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华东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工业学院、华东体育学院、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东北地质学院、东北林学院、沈阳农学院、八一农学院、重庆化工学院等,撤消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岭南大学和华南联合大学,而将其所设各系分别并入同地区其他高等学校。

1953年5月,政务院决定继续进行院系调整。这次调整,以中南地区为重点,同时要求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区继续调整,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也开始着手局部调整。调整的目标依旧是着重改革尚未进行调整的旧的系科庞杂的大学,加强和增设高等工业学校,适当增设高等师范学校;对政法、财政类院校采取适当合并集中的办法。到1953年底,高等学校基本完成了院系调整任务(农林、医药类院校除外),结果全国共有182所高等学校,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政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语文院校8所、艺术院校15所、体育院校4所、少数民族院校3所及其他院校1所(即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初步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国务院批准,旨在逐步改变高等学校过分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基本格局的院系调整工作继续在局部范围内展开。1955~1956年期间,由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沿海大城市的一些高等学校迁出部分专业赴内地;在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建立测绘、石油、建筑、电讯、化工和动力等工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部分、华东航空学院等校也相继迁往内地。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设置有324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理科21种、农科18种、林科9种、医科7种、师范21种、文科26种、财经13种、政法2种、体育2种、艺术22种。

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实际效果来看,提高了办学效益,将相关系科乃至院校的师资力量、基建设备和图书仪器等资源有效地集中了起来;改变了以往高等学校过分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畸形布局,有利于完善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此外,这次院系调整的重点是: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尤其是工业学院和师范学院,培养为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工业技术人才和师资力量。调整后,中国建立了14所综合大学和一大批农、林、医、工、师范等类专门学院,基本构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通过新建一批工业专门学院,从而基本建成含涉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等主要工科专业的较为完备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体系,改变了过去中国不能自行培养较为配套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落后状况。但是,由于过于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文、理合校,理工分家,搞单科性(大量)和多科性(少量)学院”的高等教育模式,以致将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这样一类原本有着理工结合传统的著名高等学校拆散了,不利于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发展;专门学院的学科覆盖面较为狭窄,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包括财经、政法等文科专业砍得太多,以致大伤元气;将所有私立高等学校一律改为公办,而未注意因校制宜,加以区别对待,结果挫伤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加重了国家教育负担。

上一篇: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下一篇: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