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凯兴斯泰纳《劳动学校概念》发表

20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对旧学校和传统教育的批判,许多教育家批判旧学校为书本学校、读书学校,德国的凯兴斯泰纳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主张改革旧学校,把读书学校改造成为劳动学校。他的主张受到广大教师的赞赏,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学校形成了各种派别,引起了争论。1911年10月,德国学校改革联盟召开第二次大会。大会特邀凯兴斯泰纳和他的主要论敌高迪希(H.Gaudig)参加。两人在会上就劳动学校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展开了争论。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驳斥非议,凯兴斯泰纳于1912年发表了《劳动学校概念》(又译《劳作学校教义》)。凯兴斯泰纳在《劳动学校概念》中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即关于教育原理和方法的见解。

首先,他在书中主张把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的和最高的目标。在他看来,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公民教育服务的,劳动学校也是为进行公民教育服务的。他认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公民,培养出的应是能够勤奋和认真地从事对国家有益的职业,具有永恒地习惯于无条件服从和忠实于义务的人,有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人。学校应当为学生走上社会,做这样一种有用的公民作好准备。这种准备包括职业的准备、职业道德的准备和社会道德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最佳教育就是劳动教育。

他在这方面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思路:①他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对于实践活动的需要,与工具和可摆弄的材料打交道的兴趣,以及探讨、建造和试验的兴趣是青少年的本性。②他认为90%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今后将从事手工劳动职业,因此学校使学生获得体力劳动是下贱的这种印象的做法是愚蠢的。相反学校应当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③他指出了体力劳动的社会教育意义。因为在这种劳动中可以比脑力劳动更出色地训练学生一起计划、一起实施计划、大家服从分工、服从共同的规章制度、相互照顾等等行为方式。④他论证了一切手工劳动含有智力成分,因此也是一条发展智力的途径。他进一步指出,忽视这一条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较合适的教育途径,恰恰是一种犯罪。

凯兴斯泰纳认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了解他的劳动和人民的劳动,具有劳动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中不能缺少劳动教育。

凯兴斯泰纳接着在书中提出了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公立学校(包括国民学校、继续教育学校和高级中学)的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发展职业教育,或者说就是要进行就业前的准备教育。他指出每个公民都有从事职业活动的可能性,应当通过职业教育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他主张除了职业教育外还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

此外凯兴斯泰纳在书中探讨了劳动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师问题。前者着重强调劳动、自由活动、环境多样化和满足学生实地操作兴趣对于人的意志力、判断力、灵敏性和激发性等四种内在力量的作用;后者主要探讨学校除了应有在理论和知识方面经过严格训练的教师以外还必须有技术教师的问题。

在理论和知识方面经过严格训练的教师以外还必须有技术教师的问题。

凯兴斯泰纳的《劳动学校概念》被多次再版,在德国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凯兴斯泰纳和其他一些教育家的推动下,1919年的德国宪法正式规定把公民课和劳动课列入中小学课程。

上一篇:学校改革联盟创建下一篇:普鲁士颁布《关于中间学校新章程的决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