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贝原益轩的《和俗童子训》问世

贝原益轩(1630~1714)是江户时代前期的著名学者、日本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名笃信,字子诚,号损轩(晚年改号益轩)。1630年(宽永七年)生于九州黑田藩的医师家庭。少年时代,跟哥哥读儒学书籍,又跟父亲学习医学。28岁时,受藩的派遣到京都游学,在京都结识了著名儒学者松永尺五、山崎闇斋和木下顺庵等人,学识大有长进。此时,他既学朱子学,又学陆王学。36岁时,读了中国明朝学者陈建(清澜)的《学部通辨》,彻底转向朱子学。于是,站在朱子学的立场上,批判阳明学,也批判古学派。此后,又逐渐对朱子学产生怀疑。晚年写成《慎思录》和《大疑录》,对朱子学进行批判,走上了朴素唯物主义道路,但他的思想仍然属于朱子学思想体系。

贝原益轩虽没有开设私塾,教授门徒,但是,他写了许多启蒙读物,如《初学训》、《大和俗训》、《五常训》、《和俗童子训》、《家道训》、《君子训》、《文训》、《武训》、《乐训》和《养生训》等,对民众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他于1710年81岁时写的《和俗童子训》(共5卷)具体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构想。这种理论构想包括“养护”、“教学”和“道德训育”等几方面。

贝原益轩认为,学习者首先要做学问,此为本,而后的学习技艺则为末。做学问就是要懂得五伦五常之道,因而要遵从儒学;学习技艺就是书写文字,学习算术、武艺和游艺。他主张尽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如果儿童在早期形成了良好习惯,就能在长大成人以后成为善良的人,因此要用心选择儿童的教育者、朋友和乳母等。父母应拿出威严对待他们,而不能过于溺爱。

他在《和俗童子训》的“总论”中指出:热爱儿童和发展儿童的智性是幼儿教育的原动力。基于这一观点,具体陈述了培养、教育幼儿的途径和方法。

贝原益轩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阐述了各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此即为“随年教法”。学习顺序如下:①6岁,学习语言的措辞;区别尊卑长幼;学习数、方位的名称;学习通用的假名文字帖。②7岁,让发展快的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节;学习《孝经》中的简短语句。③8~9岁,学习与年龄相应的礼节;学习《论语》中的简短语句,女子还要学《女诫》;学习汉字的草书。④10~14岁,心理表情和起居动作要平静、严肃,严戒妄动轻躁;学习五伦五常大略;学习《小学》、“四书”、“五经”;学习汉字的楷书;女子学习算术;男子利用余暇学习文武艺能,女子学习裁缝、纺织。⑤15~19岁,学习义理和修身、治人之道;让愚钝者通《小学》、“四书”大意,使聪明者进一步博学多识。⑥20岁,学生应抛弃童心,遵从成人之德;要博学、笃行。

贝原益轩还认为,女子应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教诲。他主张,妇女应具有“四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应遵守“三从”之道,如违反“七去”条规,可以休掉她。女子为了做好家务和管理好家庭生计,有必要学习读书、写字和算术等。

贝原益轩主张实行锻炼主义,让儿童平常不饱食,不穿暖,少欲,平心静气,不妄动。

上一篇:会津藩开设日新馆下一篇:平野含翠堂的建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