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罗耀拉创建耶稣会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罗教廷的神权统治,使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势力范围缩小。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摆脱危机,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也在内部进行了改革,史称反宗教改革或天主教改革运动。而修会的复兴在天主教改革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原有的修会进行了整顿,另一方面新的修会组织不断创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班牙人罗耀拉于1534年在巴黎创立的耶稣会。

1521年,他在潘普洛纳(Pamplona)战役中被法军炮弹炸伤右腿,后回家养伤。这一期间,他读了《耶稣传》等宗教书籍,伤好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致力于基督的传教事业和其他神职工作。罗耀拉此时虽然年逾30岁,但为了更好地达到其目的,先后在巴塞罗那、亚尔卡拉、巴黎等地深造,学习文学、人类学、哲学和神学等。1528~1535年,罗耀拉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完成了后来作为耶稣会标准读物的《精神训练》一书。1534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他在巴黎大学邀集一批志同道合者,创建了耶稣会。他以《精神训练》为基础,制定了《耶稣会会章》。他认为社会的弊端皆由于人心向恶,因而提出用宗教修养来培养高超的德行,以改变社会风气。他在灵修生活上的口号是“一切都为了上帝更大的荣耀”。耶稣会初建的目的是到耶路撒冷朝圣,后来逐渐扩大到自愿去各国传教,并确定耶稣会的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的绝对权威。按照耶稣会的理论,教皇位居一切世俗君主之上,教皇是牧人,世俗君主只是牧人的。只要是为了罗马教会的权益,一切手段都可以采用。这种理论得到了罗马教会的赞赏,1540年9月27日经教皇保罗三世(Paulus Ⅲ,1534~1549在位)批准,耶稣会正式成立。罗耀拉也于1541年被耶稣会推选为第一任总会长。

罗耀拉采用当年在军中服役时的经验,按照军队编制组成耶稣会。总首领称为总会长,以下依次有会长、校长、教务监督、教师、宿舍监督、教纪监督、班长及会士。耶稣会内部纪律森严,会士必须服从会长,各地会长必须服从总会长。总会长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具有决定会士生死及行动的权力,故有“黑衣教皇”之称。总会长为终身制,常驻罗马。耶稣会在吸收成员和训练会士方面,有极严格的规定。它的会士必须经过12~19年的训练。修士入会时,除一般修会规定的听命、贞洁、清贫三个誓愿外,还要发第四个愿,即绝对效忠教皇。根据同一精神,会士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会长的命令,竭力效忠教皇。耶稣会初创时其活动方针与其他修会不同。罗耀拉为使耶稣会真正起到“神圣的保卫者”和“天主教会复兴者”的作用,规定耶稣会会士可以不住在修道院隐修,可以不着僧衣身穿便装和俗人自由交往。他要求耶稣会会士深入各国宫廷、上流社会,担任君主及上层人士的忏悔牧师,施加政治影响,以扩大罗马教会的势力。为了扩大天主教的思想影响,罗耀拉特别重视广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在西欧各国兴办耶稣会大学、神学院和各种学校,把争取青年一代作为耶稣会主要活动内容。学校遂成为他们反宗教改革、铲除异端的重要阵地。当时耶稣会通过其著作、布道、演讲以及对特兰托会议的捐助等手段极力反对宗教改革运动。

此外,耶稣会还积极向海外传教,派遣成千的传教士到亚洲和美洲进行传教布道活动。1542年耶稣会随葡萄牙殖民势力进入印度。1549年到日本,1582年到达中国内地。1622年罗耀拉死后半个多世纪,罗马教会特将他封为“圣徒”,此时耶稣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然而,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特别是近代社会的来临,这一极端保守、反动的组织越来越陷入困境。16世纪末,它首先在英国被取缔,17世纪初又在威尼斯遭取缔,18世纪中叶在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先后被驱逐。最后,1773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四世(Clemon ⅩⅣ)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压力下,不得不将其解散。但41年后,1814年在教皇的庇护下又恢复了它的活动。耶稣会再次在许多国家开始从事教育、布道和其他传教工作。到20世纪初,耶稣会的活动范围遍及亚非拉美各洲,成为天主教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性组织之一,拥有和控制为数甚多的报刊、电台及学校等。

上一篇:罗耀拉著《精神训练》问世下一篇:《耶稣会会章》颁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