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书院的产生及其发展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其制度形成于宋代。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

唐末五代数十年间,政治动乱、社会不安、经济萧条、文教衰落,读书士子无由显身,多数穷居草野,私学发展,书院应运而生。隋唐北朝以来,佛教的禅林原是佛家讲学修炼之所,也有较为详密的学习与讲授佛经的办法与规程,这些直接对书院的讲授内容和讲授形式产生了影响。书院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宋统一天下后,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国家也需要大批人才。但由于当时朝廷无暇顾及兴学,也没有充足的实力发展教育。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读书人的求学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一批由私人创建的书院便兴盛起来,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赞助。

宋初的著名大书院多创建于五代,其初多是家塾式的个人或族人读书治学之所,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有的也变为官方机构。宋初的书院多建在山林僻幽之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避锋镝”,同时也适合一些学者避世隐居的生活,当然也是受到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而且宋初的书院规模不大,组织机构也很简单,尚无完善的制度与规程,活动内容也较单一,但在教育史上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后来,一度兴盛的书院日渐沦寂,就连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也遭废弛。主要是由于政府把兴办教育的重点转向发展官学,对书院不再热心提倡了。三次兴学,建立了从中央官学到地方官学较为完整的体系,规定士子须在官学300日方得应举,许多读书人不得不转向官学;一批名师硕儒被吸引进了官学,书院日渐冷落。庆历以后,政府几乎不再给书院赐田资助,书院建筑年久失修,毁废荒芜者屡见不鲜,有的书院甚至到了基地难寻的地步。此外,北宋书院沉寂和学术思想界的状况也有关。此时学术思想处于大变动时期,且未达到成熟程度。著名学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潜心探究,还不具备广为授徒、全力播种的条件,书院传授学术思想的功能并没有显现出来。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北宋自庆历之后百余年间,书院呈现沉寂状态。

书院的勃兴是在宋高宗南渡以后。南宋书院的勃兴主要表现在:①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基本上是北宋时期的4倍。②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藏书、供祀、讲学三大项活动才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讲学在南宋有了重大发展。首先,书院重视选择名师讲学,学徒可以自由择师;其次,讲学内容和学风具有学派特点,一个书院往往是某一学派研究和传播的基地;再次,不同学派可以交互相聘,开展讲学活动,进行学术论辩;最后,书院讲学强调以自学为主,师生共同研习、商量。③书院进一步制度化,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条规。

南宋书院的兴起原因颇多:①理学的发展促成了书院的勃兴。南宋书院基本上是讲习理学的场所,创建或主持书院大多是理学大师。②南宋官学的衰落是书院勃兴的直接原因。③南宋科举制度的腐败是书院勃兴的重要原因。④佛教的影响激发了南宋书院的勃兴。此外,南宋印刷术的发展对书院勃兴也有重要影响。

书院的组织管理相对简单,原来只有洞主、山长等人主持,后来还有副山长、副讲、助教等职,也有骨干、副干等负责事务工作的人员。从课程设置来看,南宋书院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及理学家的“讲义”、“语录”等。特别是书院形成了一套“自学”、“讲会”的制度,并在教学中体现出一些特点: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建立“讲会”制,体现出一定的“争鸣”精神,如“鹅湖之会”;实行教学“开放”,所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在教学中注重问难论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其习惯;书院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情谊深厚,以致保持终身不更。

书院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曾一度兴起,发挥过其独特的功能,许多地方值得研究、借鉴。

上一篇:宋代崇宁兴学下一篇:宋代颁布劝学诏
分享到: